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四十六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位被学生亲切称为“老周”的班主任。她不仅是河南省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更是一位用20年教育实践诠释“灵魂摆渡人”理念的践行者。教育是一场美好的邂逅,更是一场爱与责任的修行。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应该是温暖的陪伴者,用爱与智慧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塔,助力他们奔赴星辰大海。
从“工程师”到“摆渡人”:重塑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而应是陪伴学生穿越成长风浪的‘摆渡人’。”周澍增的开场白道出了她教育理念的核心。
这一理念的萌生源于她对传统教师角色的反思。2019年,英国小说《摆渡人》中“陪伴与引领”的意象让她豁然开朗。在她看来,初中三年恰似一段航行,班主任需要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共历风雨,最终将他们送达理想的彼岸。书中第六章“永远有一张万能底牌”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共情、创意、借力、自省”四张底牌,帮助年轻教师掌握“以柔克刚”的教育艺术。
支教岁月里的13万字:一部“教育实战指南”的诞生
2022年,周澍增在支教期间完成了书稿的初稿。白天备课授课,夜晚在乡间宿舍伴着纯音乐写作,清晨在操场沐浴阳光寻找灵感……这段远离城市喧嚣的时光,反而让她得以系统梳理20年的带班经验。
“这不是理论教科书,而是新手班主任的‘操作手册’。”书中收录的案例全部来自她近五年带班的真实故事,包括量化积分制、奖学金券兑换、分层管理等创新实践。例如,她将班级座位分为不同“价位”,学生用日常表现累积的“奖学金券”竞标,既公平透明又激励进取。这些方法被多地教师效仿,效果显著。
教育是“慢的艺术”,但需要“快的行动”
谈及教育心得,周澍增提到一个关键词:容错。“青春期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做的是设定边界而非杜绝错误。”她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易怒的学生因维护班级荣誉砸碎玻璃窗,她没有急于批评,而是通过班会将其行为转化为“为集体隐忍”的正面典型,最终化解了潜在的校园暴力风险。
多年来,周澍增始终坚守 “仁爱为本” 的育人初心,将爱与责任贯穿于日常教育工作中。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秉持 “一个都不放弃” 的信念。曾有一名因成绩不佳而自卑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周澍增发现其对乔布斯的崇拜以及对 IT 领域的兴趣后,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从学业到生活,她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怀与指导,帮他规划学业,建议其学习艺术特长。在周澍增的耐心引导与支持下,该学生逐渐建立自信,最终顺利考入一所本科院校,毕业后更成为了一名中职院校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闪光点和潜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爱去发现、用心去雕琢,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周澍增说道。她用爱与智慧为学生点亮前行的灯塔,助力他们奔赴星辰大海。
对家长,她主张“透明管理+权威引导”。通过家长开放日、共读教育书籍(如《正面管教》)、观看并讨论电影《哪吒》等活动,帮助家长从“焦虑监督者”转变为“成长合伙人”。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真正的爱是包容与尊重,我们要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未来计划:让教育案例“活”起来
眼下,周澍增正筹备第二本书——以分门别类的教育案例为核心,附注对应的教育理论和时代背景。“比如‘早恋’问题,90后和00后家长的应对策略完全不同,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她笑称,女儿高考后将成为她的“自媒体经纪人”,通过小红书等平台传播教育理念。
采访尾声,周澍增念出书中的寄语:“相信每一个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位“摆渡人”对教育最深的信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