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有的人选择平静地流淌,有的人则选择激流勇进,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苏明慈,这位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用他的热情和行动力诠释了何为“活到老,学到老”。从退休前的平凡生活,到退休后自驾游历全国,再到用诗记录下每一次的旅程,苏明慈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苏明慈老师,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创作《我和老伴的诗与远方》一书的历程。
人生背景与创作渊源
苏明慈老师的祖籍是沈阳辽中,但他本人却出生在陕西西安,长在四川重庆,并在北京度过了大部分的生活时光。这样的地域跨度,无疑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他笑称自己是中国人,走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港澳在内,这样的经历使他拥有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谈及个人的经历如何影响创作,苏老师表示,他从小就是一个书生,除了上学就是工作,生活相对单一。但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旅行和创作机会。退休前,他听从儿子的建议,学会了开车,并开始了自驾游的生活。这一决定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自驾游历与诗作诞生
苏老师的自驾游生活始于2003年,那时他还没有智能手机,只能用圆珠笔在手纸上写诗记录旅程。这个看似滑稽的开始,却成为了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一刻起,他开始用诗来记录每一次的旅行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游历的足迹遍布全国。从青藏高原的海拔5300米,到台湾的东岸太平洋;从塞北的高山大川,到江南的水乡古镇。每一次的旅行都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这些感悟都化作了他笔下的诗篇。他感慨地说:“这二三十年通过自驾车旅游,我走遍了全国的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高山、平原、塞北、江南等等等等,我感觉收获非常丰富。”
诗作风格与创作理念
苏老师的诗作风格独特,气魄宏大,思想境界开阔。这得益于他从小对诗词的喜爱和对伟大诗人作品的耳濡目染。他提到自己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喜欢李白的豪放精神,喜欢苏东坡的诗词韵味。这些伟大的诗人和作品,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他作品中那种豪放不羁、眼界宽广的特点。
在创作理念上,苏老师认为生活就是创作的过程,创作过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的诗作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刻意去策划或构思。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一种理念:生活在于创造,无论你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你退休以后,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他说:“我就是要通过这本书传达一个这样的生活理念,就是生活在于创造。”
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
在创作过程中,苏老师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如何用诗句来准确地表达所见所闻,如何用更好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他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时他会感到困惑和不满,但总的来说,他认为收获是大于挑战的。每一次的创作都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苏老师的诗作不仅记录了他的旅行经历,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变化。他说:“我现在是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我并没有因为我退休而完全变成一个老年人。”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
作品影响与未来计划
苏老师的作品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老同学们纷纷写诗赞赏他的作品,年轻的朋友们也表示喜欢这种用诗来记录生活的方式。看到自己的生活理念能够影响到他人,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他说:“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走上自驾车的诗和远方。”
对于未来的计划,苏老师表示并没有绝对的策划或构思。他希望继续这种诗和远方的生活方式,继续用诗来记录每一次的旅程。他说:“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希望这种方式还在继续。”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屈不挠和永不停歇的精神。
采访结束时,苏老师表达了对广大读者的感谢和期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让他们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他说:“书不是一个就是摆在那看的玩意,而是有所得让读者感觉到有收获。”这种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真诚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老艺术家的风范和担当。
苏明慈老师的故事和创作历程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他用诗记录生活的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愿更多的人能够像苏老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让生命之树常青不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