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创作与现实关怀交织的当下,一部名为《2084》的作品引发关注。其作者沙子,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写作者,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深厚的人生积淀,在书中构建了半个多世纪后的未来社会图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文明叙事。近日,我们走近这位创作者,探寻其笔下未来与现实的深层联结。
从时代亲历者到未来构想者:创作的缘起与初心
“我就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缩影。”沙子笑称自己的经历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她曾上山下乡、在兵团历练,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后在新闻出版署参与国家项目,又有海外定居经历。丰富的人生轨迹让她拥有跨地域的视野,也让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天然的共鸣。
谈及创作《2084》的初衷,沙子坦言源于一种“填补空白”的冲动:“当下科幻作品不少,但专门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几乎没有。”她直言受《1984》的启发,却想以中国实践反驳其对未来的悲观预判:“《1984》的集权幻想已被事实证伪,而中国的发展让我确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必然。”
在她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天下大同”的传统智慧一脉相承,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的产物。“疫情中各国的互助、科技领域的协同攻关,都在印证这一趋势。”这种信念驱使她退休后提笔,将积累半生的思考倾注于字里行间。
未来社会的多维图景:从技术工具到文明跃升
《2084》的目录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未来图景:后人工智能时代、科学融合、“各取所需”的分配模式、货币退出历史舞台……沙子对每个设定都有其深层逻辑。
其中,她对“后AI时代”的构想——人类将通过非物质劳动实现“全相度解放”,如同“第二次直立行走”,文明程度实现质的飞跃。
书中“区块链模式取代层级结构”的设定,源于她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观察。对于书中引入的“外星人”设定,沙子明确表示这是虚构的文学手法。
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沙子的创作深深扎根于多元思想土壤。她推崇《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智慧,认为这与现代系统科学相通;重视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启示,“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实践,让‘消除贫困’从理想变为现实”;也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劳动者与产品合一’的构想,为‘各取所需’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她看来,中国年轻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源于文化基因中的集体意识:“我们这代人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长大,天然理解‘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而海外经历让她更清晰看到中西方认知差异:“外国人多将其视为空想,而中国人能从历史中读懂其必然性。”
她特别提到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见闻:“在杭州,碰瓷成了历史,陌生人会主动搀扶老人,这让我看到物质丰裕后,文明程度自然提升。”这种现实观察,让她对未来的构想有了坚实支点。
留给世界的思考:超越时代的文明叩问
“我不指望所有人立刻读懂,或许需要时间沉淀。”沙子坦言《2084》更像一份“思想备忘录”,“书中提出的‘国家是否会消亡’‘权力如何演变’等问题,是留给后人的讨论题。”
她寄望作品能激发读者对文明走向的思考:“人类若想延续,必须超越分歧、拥抱共生。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访谈最后,沙子提到一位加拿大友人的反馈——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存疑的剧作家,读完书后表示“豁然开朗”。这让她坚信,好的思想终能跨越文化壁垒。“中国的实践正在改写未来叙事,而《2084》只是其中一个注脚。”
结尾
从华北平原的童年到杭州的晚年,从国家机关的公文到科幻作品的想象,沙子用一生的行走与思考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正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缓缓展开。
“我希望读者读完书后,不只是感叹未来很美好,更能思考当下能做什么。”沙子说,《2084》的终极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共同体的行动自觉。
沙子用一生的积淀完成了这场“未来叙事”。这部作品,正是她交出的答卷——一份兼具文学温度与思想深度的文明备忘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