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心态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秦次森,一位年近八旬的学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创立了《中国心态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套修心养性的理论工具。近日,笔者有幸对秦老进行了专访,聆听他关于人生、心态以及文化传承的独到见解。
革命后代的多彩人生
秦次森于1946年出生于山西,祖籍四川,父母均为革命工作者。父亲是老红军,母亲于1944年参加革命。年幼时,他随父亲南下至四川南充,1952年定居北京,并在此成长。1965年,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引信专业,1969年毕业后经历了一年半的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
随后的几十年里,秦次森的工作经历横跨多个领域:从西安市委工业办的生产管理工作,到建工总局科技局的科研管理;从中纪委专职常委秘书,到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再到中国交通进出口总公司的外贸与项目开发。2006年退休后,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开启了学术创作的新篇章。
退休后的学术探索
2008年,秦次森开始专注于写作,并于2014年完成了《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试图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2018年,他进一步提出“中国心态学”理论体系,经过多年完善后,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通过官方媒体平台发布。同年12月,其撰写的《中国心态学·齐家篇》也获得广泛传播,在权威新闻机构报道转载。2024年,《中国心态学》正式出版,电子版于京东读书APP上线,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修心理论体系。
秦老表示,他的理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易学、道德经、黄帝内经)与现代科学思维,旨在帮助人们更早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我希望年轻人能在30岁、40岁时就明白这些道理,而不是等到70岁才活明白。”他笑着说道。
中国心态学的核心:修心与健康
在专访中,秦次森多次强调“心态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与心态两个方面,而心态健康往往被忽视。“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态也是如此。想通了,就没有负担;想不通,就会成为精神包袱。”
他的《中国心态学》不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个实用工具。通过数学模型,他将复杂的哲学问题可视化,帮助读者理解心态的形成与调整方法。书中还结合了儒家、道家、西方哲学等多学派思想,但秦老坚持“只立论,不争论”的原则,鼓励读者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国学传承的新尝试
谈及国学传承,秦老指出,现代年轻人面临的一大障碍是古文难懂,而经典著作的理解更需要时间沉淀。为此,他在书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现代语言和模型表达,降低了学习门槛。“我的目标是让年轻人能快速掌握核心思想,而不必耗费大量时间钻研古文。”
此外,他认为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与世界的共性。“我的理论探讨的是‘人是什么’,这是全人类共同的问题。通过共性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融。”
投身中文代码推广: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除了学术研究,秦次森今年还积极参与“中文代码·汉语编程”项目的推广。他介绍,这是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科研成果,旨在构建以汉语为基础的编程语言体系,未来将可能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让数字世界的‘话语权’回归汉语。”
今年2月,中国社科院教培中心正式启动该项目,秦老是“中文代码·紫领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之一,其弟子及其同事承办了十多个“中文(代码)智慧教室”,该项目计划于6月初举行全国发布会。对于这项事业,他充满热情与希望:“未来,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学习中文编程,这是我们文化自信和科研自信的体现。”
寄语年轻人:心态定力与时代担当
在采访的最后,秦老分享了对年轻人的期望。
他希望通过《中国心态学》,帮助更多人早一点认识自我,少一点迷茫。“人生就像铺路石,我的理论或许能为大家垫一块砖,让你们走得更稳、更远。”
结语
从革命后代到跨领域工作者,再到学术研究者,秦次森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探索与奉献。他的《中国心态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修心、健康与文化传承的礼物。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套理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份难得的心灵指南。
目前,《中国心态学》电子版已在京东读书APP上线,感兴趣的读者可搜索书名进一步了解。秦老表示,他将继续活跃于学术和公益领域,为文化传承贡献余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