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浪潮的持续冲击下,传统非遗美食恰似蒙尘明珠,亟待重焕光彩。为探寻非遗美食的传承密码,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5月11日,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社会实践队于聊城市古城区非遗工坊与美食街区开展“非遗美食传承创新,文化根脉永续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非遗展览室,团队队员被泛黄的《聊城食单》吸引。这本古籍清晰记载着光绪年间呱嗒的八种古法馅料,然而如今大半馅料制作工艺已失传。在与“刘氏呱嗒”第四代传人刘振江交流时,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展露无遗。刘振江无奈表示,受“传男不传女”旧有祖训影响,加上年轻学徒流失严重,去年收的三个徒弟最终都转行送外卖,肯吃苦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进行社区走访
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团队运用“线上+线下”双轨调研模式,深度挖掘非遗传承发展潜力。队员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结合非遗传承现状与市场消费趋势,精心设计包含15个维度的社区走访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居民对非遗呱嗒的认知渠道、口味偏好、消费频次等具体问题,同时设置开放性问答,鼓励居民分享对非遗传承的独特见解。在线上宣传方面,团队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制作了3组风格各异的非遗呱嗒宣传片。从传统工艺展示到现代创意吃法,多视角展现非遗魅力。通过社区微信群、QQ群、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发布,累计获得2万余次播放,成功吸引众多居民关注,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社区走访过程中,队员们采用分层抽样与重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进行深入交流。特别是针对非遗爱好者、餐饮从业者等典型群体,开展一对一深度访谈。队员们手持录音设备,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同时为居民送上精心制作的非遗呱嗒宣传手册和文创纪念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队员们详细介绍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积极鼓励居民通过参与体验活动、担任文化志愿者等方式,共同助力非遗呱嗒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收集居民意见
通过对线上线下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团队发现老年群体对呱嗒的历史渊源了解颇深,而00后群体中对其非遗身份认知度较低。青年群体普遍对非遗美食创新兴趣浓厚,热衷于尝试“芝士龙虾”“黑椒牛肉”等创新口味;传统派则更坚守本味。值得关注的是,18-35岁群体中大部分人愿意为文化附加值支付溢价,这为非遗产品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此外,居民们还围绕推广非遗呱嗒知晓度提出诸多创新建议,如打造短视频非遗剧场、开展高校美食文创计划、设计“运河美食寻踪”主题游线、搭建“云拜师”平台等。
此次社会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并非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美食打造成可体验、可互动、可传播的文化IP。这场由青年学子发起的非遗守护行动,不仅为传统美食开辟了发展新赛道,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当大学生们触摸百年鏊子的温度,看到老匠人因传承有望而绽放的笑容,一场关于文明赓续的生动教育正在上演,彰显着青年人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激情与历史担当。(周亚婷)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