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流电商平台,搜索“烫伤药”“过敏药”等常见药品关键词,数十款包装雷同、名称近似的产品瞬间涌入页面。它们宣传着“伤口修复”“消炎杀菌”“药店同款,便宜一半”等诱人标语,价格却从十元到五十元不等。这背后,是电商购药便捷表象下暗藏的汹涌乱流——包装仿冒、“消字号”“械字号”产品公然冒充药品、刷单炒信等乱象丛生,让消费者真假难辨,防不胜防。
文字包装玩花样、字号混淆成重灾区
记者调查发现,仿冒品迷惑消费者的手段层出不穷。最常见的是“文字游戏”,例如在孚诺®软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正品药品名称基础上添加“修复”“皮肤”等功效词(如“复方多粘皮肤修复乳膏”),或采取去掉前缀“复方”、使用错别字等行为来混淆视听。包装配色也极力模仿正品的“蓝白”风格,却在不起眼处标注“械字号”代码,暴露其仅为医疗器械类护理产品,未经药品严格的临床验证。更有标注“卫消证字”(消字号)的产品在电商页面宣称“抑菌消炎”,但实际成分是否非法添加抗生素,需经专业检测机构化验核实。孚诺®软膏(国药准字H20061269)正是这类仿冒的重灾区之一。
这些乱象得以滋生,关键在于消费者对“字号”的陌生与混淆。国家药监局审批的药品唯一合法“身份证”是“国药准字H(或Z/S/J)+8位数字”。这类药品需经过严苛的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审批周期漫长。而“消字号”“械字号”“妆字号”产品审批和监管要求远低于药品,且禁止宣称治疗功效。
米诺地尔作为治疗脱发的经典药物,同样面临线上乱象:大量无“国药准字”的非法产品充斥平台,部分甚至被伪装成化妆品销售,存在安全隐患。
某电商平台截图
刷单炒信诱导下单,追溯码惊现“异地扫码”
除仿冒与字号混淆外,电商平台商家利用虚假交易数据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同样泛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药房通过大量刷单制造虚假销量和“好评”,营造热销假象诱导购买。在一些销量过万的商品页,前排评价清一色配图盛赞“效果神奇”,但翻至后页却浮现多条追评:“用后皮肤红肿溃烂”“买到假药了”“检测发现是消字号产品”。消费者在购药时需仔细甄别评价,特别关注带图的中差评和有具体描述的追评。此外,国家规定药品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凡是允许此项服务的,均属非国药准字的仿品,这也是消费者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若要进一步验证产品真伪、溯其来源,药品追溯码本应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然而现实却令人忧心。有消费者在某平台购买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后扫码发现,自己竟是第4位扫码者,且扫码地点横跨山西、陕西、黑龙江。更离奇的是,在收货后,又出现了新的异地扫码记录。业内人士分析,这极可能涉及“回流药”(医保药品被回收后二次销售)或“套刷/空刷”(虚构交易骗取医保基金)。“一盒一码”仿佛形同虚设。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商购药乱象,监管力度正在加强。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药品追溯码的监管应用,7月1日起已全面推动其在医保领域的采集应用,标志着全国定点医药机构进入医保强监管时代。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表示,将逐步整合生产、流通环节信息,最终形成药品耗材追溯全链条。
国家医保局公众号药品追溯信息查询界面截图
中国非处方药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解奕炯强调:“在现有网络药品销售监管制度基础上,需持续细化规则并推进新制度出台,以应对互联网新业态的挑战。”
线上购药虽便利,但真假混杂的现状要求消费者擦亮双眼。只有认清“国药准字”的金字招牌,善用官方追溯工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守护自身用药安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