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更新概念提出者于今,与阿根廷全球基金会负责人迭戈·卡廖洛(Diego Cagliolo)会晤时,聚焦阿根廷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挑战与中国“城市更新”理念的国际适配性,为中拉在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的合作注入新动能。
于今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城市更新的学者,早在2004年便在全国政协首次系统介绍“城市更新”概念,强调以“存量优化”替代粗放扩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并重。这一理念突破了当时学界对“城市更新”局限于物质空间改造的认知,提出需统筹生态平衡、社会网络重构等系统性维度。
2013年,于今在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全球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项目顾问期间,首次将“中国城市更新概念”纳入国际合作框架。于今在项目中主导设计“城市更新”模块,推动中国在老旧社区改造、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经验与国际接轨,成为其理念全球化传播的里程碑。
于今表示,阿根廷作为拉美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面临空间失衡、公共服务滞后等挑战。中国“城市更新”理念以“留改拆”并举、文化传承与功能提升并重的实践路径,在民生改善、绿色低碳、社区共治等领域形成系统性经验。例如,北京胡同微改造通过“微更新”保留历史肌理,上海里弄活化探索“社区共治”模式,均为拉美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小而精”方案。
于今特别提到,中国“以人为本、系统规划”的更新逻辑,对拉美国家改造贫民窟、完善老龄化社区服务具有直接参考价值。例如,中国通过“15分钟生活圈”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拉美国家可借鉴此模式解决低收入社区资源短缺问题。迭戈·卡廖洛高度认同中国经验的适配性。
于今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城市更新理念的国际化。除联合国项目外,其团队还参与制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更新指南》,推动中非、东南亚多国试点项目落地。
业内分析认为,中拉在城市化领域的互鉴具有双重意义:对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而言,中国经验为规避“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城市病提供了可行路径;对中国而言,则是通过全球治理倡议参与全球城市治理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方案”的重要实践。
当前,中拉双方正积极探索多领域务实合作。未来,随着城市规划技术合作、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的深化,中国城市更新理念有望在拉美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于今强调,中国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未来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经验互鉴,共同探索全球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作者:李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