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脉,自昆仑西来,历吕梁而东驰,至王屋而昂首。天坛峰摩云接日,轩辕祭天处,紫气凝为玉案,叩之有清响,仿佛《山海经》载 “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 之气象;云台山瀑布悬若天绅,裂青崖而奔壑,明李梦阳(扶沟人)题 “银河倾处裂青山,万壑惊雷下石滩”,飞沫溅成虹霓,映赭岩如鎏金,盖《水经注》“悬流千仞,瀑水历落,声震数里” 之实景也。
大别山自桐柏蜿蜒,接楚尾而连豫首。鸡公山 “三伏无暑,九有清风”,昔时万国别墅鳞次,今则松涛与云影共舞,犹存《河南通志》“奇峰插云,翠峦蔽日” 之姿;黄柏山藏千年银杏,虬枝盘屈如蟠龙,相传达摩东渡驻锡于此,叶落成蝶,似携《楞伽经》之秘。淮源隐于桐柏山腹,主峰太白顶接楚天之蓝,淮河自此滥觞,《禹贡》载 “导淮自桐柏”,山下淮渎庙祭 “四渎” 之一,古柏覆庭,犹记大禹治水 “三至桐柏” 之迹,楚风与豫韵在此相涵,道经《太平经》称 “淮为地脉之津”,灵源汩汩,润得江淮 “鱼米之乡”。
伏牛山横亘豫西,分南北气候之界,为秦岭东延之枢。老君山金顶摩云,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炼丹炉遗址尚存,琉璃殿宇映丹霞,道徒称 “道源太初”;尧山云海翻涌,墨子在此观星悟 “兼爱”,奇峰如剑,传为 “墨经光学” 灵感之源;栾川鸡冠洞,钟乳凝为 “玉柱擎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叹其 “幽邃莫测,潜通地脉”。此山既孕道教玄思,又纳墨家实学,草木皆带 “道器相融” 之韵。
中岳嵩山,为天地之心,《周礼》载 “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七十二峰如星环北斗:少室山少林寺,达摩面壁石有佛影,武僧棍法破虚空,传 “十三棍僧救唐王” 之传奇,初祖庵琉璃瓦映少林拳谱,佛偈与拳风共扬;太室山嵩阳书院,二程讲学处苔印儒踪,《定性书》明 “性无内外” 之理,与应天、岳麓、白鹿洞并称 “天下书院四绝”,朱柏参天,犹记 “格物致知” 之论;中岳庙黄瓦覆顶,为道教全真派圣地,天中阁 “配天作镇” 匾额映太极图,三官殿香火与嵩阳书院书声相闻。佛之禅、儒之理、道之玄,于此山共生三千年,实乃 “三教合流” 之活化石。嵩岳寺塔孤悬山半,青砖叠砌如笋抽节,为中国现存最古砖塔,佛教建筑之精,与书院之儒、岳庙之道,构成 “天地之中” 文明三棱镜。
黄河自星宿海奔涌,携昆冈玉屑、积石灵砂,穿三门峡则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雷辊霆;经花园口则浊浪滔天,吞尽中原日,似马奔原;至开封则悬河凌空,若长虹饮涧,《宋史》载 “河高于城者数丈”,实乃华夏之血,滋养得百里桑麻,万顷禾黍。伊洛汇流处,《周易》所谓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观河图画八卦,定乾坤方位;大禹按洛书制九畴,分九州贡赋。龙门石窟依伊水而凿,卢舍那佛笑对伊洛,佛首微颔似悟 “河图” 数理;对岸程颐书院临流讲学,“穷理尽性” 之说与佛偈 “明心见性” 相照;上游栾川老君山,《道德经》“上善若水” 之论,恰合伊洛 “不舍昼夜” 之姿。儒之 “中庸”、佛之 “圆融”、道之 “自然”,借伊洛清波交融互济,此乃河洛文化之滥觞,中原文化之核心,黄河文化之精魂。河洛为源,中原为体,黄河为脉,一脉相承,铸就 “天地之中” 之魂。
太昊伏羲都宛丘(今淮阳),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于陈仓,制嫁娶之礼,使民 “知寒暑,辨方位”,《左传》称 “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淮阳太昊陵 “蓍草园” 犹存古蓍,相传为其占卦所用。轩辕黄帝都新郑,战蚩尤于涿鹿,合符釜山,制衣冠、创文字、作音律、定舟车,《史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千年不辍,全球华人寻根于此,盖 “华夏共祖” 之故也。
夏启都二里头(偃师),青铜爵斟 “王朝第一酒”,绿松石龙形器长逾七米,鳞爪分明,藏夏室秘宝,考古证为 “最早中国” 之象征;商汤都殷墟(安阳),甲骨片刻 “鬼神密码”,司母戊鼎重千钧,纹饰狞厉,铸商王威仪,王国维谓 “中国信史自殷始”。周公营洛邑,制礼乐,“礼辨贵贱,乐和人心”,洛水之滨 “辟雍” 遗址,犹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之音;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绝粮而弦歌不辍,于洛阳问礼老子,叹 “吾道南矣”,《论语》载其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盖观洛水而悟天道也。
汉有二圣:张衡(南阳)造候风地动仪,“其状如酒尊,径八尺,围二十四尺”,铜球落而八方知震,《灵宪》述 “宇之表无极”,开中国天文之先河,故号 “科圣”;张仲景(南阳)著《伤寒杂病论》,“辨证施治” 济万民,“医圣祠” 前艾草遍植,至今医者奉为准绳。魏晋有二杰:钟繇(长葛)创楷书,《宣示表》“笔法如铁画银钩,结体如星罗棋布”,王羲之叹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后世尊为 “楷书之祖”;嵇康(山阳,今焦作)隐竹林,抚琴《广陵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与山巨源绝交书》显魏晋风骨,山阳故地犹存 “嵇康淬剑池”。
唐有三贤:杜甫(巩县,今巩义)居洛阳,《三吏》《三别》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诗 “语不惊人死不休”,被尊 “诗圣”,巩义杜甫故里 “笔架山” 传为其读书处;吴道子(阳翟,今禹州)画龙门,“吴带当风” 绘卢舍那佛,《天王送子图》“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号 “画圣”,龙门石窟 “吴道子线刻” 犹存;韩愈(河阳,今孟州)辟佛老,《师说》倡 “传道授业解惑”,《进学解》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孟州 “韩愈故里” 碑刻昭其文名。
宋有理学双星:程颢、程颐(洛阳)讲学伊洛,《定性书》《识仁篇》明 “存天理,灭人欲”,弟子杨时 “程门立雪”,传为尊师佳话,伊洛书院 “二程手植柏” 至今葱郁。纵横家苏秦,籍三门峡渑池,古属洛阳辖区,“佩六国相印” 合纵抗秦,《战国策》载其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渑池 “苏秦故里” 传其 “悬梁刺股” 之勤;乐师师旷(濮阳)“目盲而耳聪”,辨《阳春》《白雪》之律,谏晋平公 “新声兆衰”,濮阳 “师旷台” 犹闻古乐遗音。
此等圣哲,或起于河洛,或成于中原,皆黄河文化之精魄,中原文化之脊梁。河洛为 “心”,中原为 “体”,黄河为 “脉”,三圈相济,故能 “薪火传五千年而不熄”。
中原者,中华姓氏之 “祖庭” 也。《百家姓》五百余姓,三成源于此:陈姓出淮阳(陈胡公封地),林姓出卫辉(比干后裔),黄姓出潢川(黄国故地),郑姓出荥阳(郑桓公封邑),许姓出许昌(许文叔封地),吕姓出南阳(吕尚故里)。新郑黄帝故里 “姓氏墙”,刻千姓之源,每年三月三,全球华人来此寻根,“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根在哪里,河南中原是故乡” 之谣,传遍四海。根脉不仅在姓氏,更在民俗:朱仙镇年画 “门神驱邪”,承秦汉版画之艺;宝丰马街书会 “千班竞唱”,续宋元说唱之脉;安阳庙会 “抬阁跷跷”,演明清社火之趣;洛阳水席 “二十四道菜”,传周商宴饮之礼。此等民俗,如黄河支流,汇入文明长河,故谓 “中原者,老家河南也”。
古之商业,兴于中原。商部落起于商丘,“相土乘马,王亥服牛”,开创商贸先河,“商人” 之名由此而来;洛阳为汉唐丝路起点,“胡商云集,驼铃不绝”,《两京杂记》载 “西域珍奇,积于市朝”。今之工贸,更胜往昔:郑州航空港区智能手机年产占全球七分之一,华为、中兴研发中心落子,5G 基站密度居全国前列;洛阳中硅多晶硅点亮全球,平顶山光伏电站映照伏牛,清洁能源与黄河生态相映成趣。
军事之要,中原为最。逐鹿中原,自古为定鼎之基:牧野之战,周革殷命,奠定礼乐文明;官渡之战,曹操破袁绍,开启北方统一;岳飞朱仙镇大捷,大破金兵,振南宋国威。今之国防,科技铸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中国天眼” 核心部件、“京华号” 盾构机、宇通军用车皆出此,护佑家国平安。
今之中原,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东风,呈 “四维勃兴” 之态。陆则 “米” 字高铁贯八方:郑州东站日均送客十万,“朝饮郑州胡辣汤,午食北京炸酱面,暮品广州早茶点”,一小时通武汉、西安、济南,三小时抵上海、北京、深圳,《河南交通志》谓 “昔日逐鹿中原地,今朝高铁连九州”。海则中欧班列通欧亚:“郑欧号” 穿沙漠、越草原,载宇通客车抵鹿特丹,运德国齿轮返郑州,年开行超两千列,《郑州航空港志》记 “内陆腹地,今成开放前沿”。空则航空港区擎云翼:新郑机场年吞吐量超四千万,“空中丝绸之路” 连亚非欧,卢森堡货机起落如梭,《河南年鉴》载 “货通全球,客聚中原”。网则数字经济领风骚:“云端河南” 与 “实体河南” 交相辉映,智慧城市便民利企,远程医疗惠及乡野。
黄河文化带建设方兴未艾:沿黄生态廊道绿树成荫,郑州黄河滩地公园万鸟翔集,开封东坝头 “黄河生态城” 游人如织,“黄河清” 渐成常态,“幸福河” 正变现实。仰韶村遗址公园、殷墟博物馆、宋都故城遗址公园串珠成链,甲骨文数字博物馆让人 “穿越三千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演绎 “从鸿蒙到现代” 的文明史诗。
欲使中原永续腾飞,当循五策,深契国家战略。一曰 “固生态之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纲,治水土流失,清入河污水,沿黄植绿千万亩,建 “黄河生态银行”,使太行常绿、黄河长清。建议划定 “黄河生态红线”,严控沿岸污染,推广光伏治沙、退耕还林。二曰 “铸文化之魂”。以黄河文化带为轴,保护二里头、殷墟等大遗址,活化朱仙镇年画、马街书会等非遗,建 “中国姓氏博物馆”“黄河文明研究院”。建议打造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超级 IP,用 VR 技术重现《清明上河图》盛景,让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 “活起来”。三曰 “强创新之核”。以郑洛新自创区为引擎,加大科技投入,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攻氢能、储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建议依托嵩山实验室、龙子湖智慧岛,建 “黄河科创走廊”,让 “河南制造” 变 “河南智造”。四曰 “拓开放之路”。以航空港区、中欧班列为翼,扩容 “郑欧号”,开 “空中直航”,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融入 “一带一路”。建议在海外设 “中原文化驿站”,办豫剧巡演、姓氏寻根展,让 “老家河南” 走向世界。五曰 “促融合之治”。以 “一核一副四极” 城市群为骨,推进郑汴、郑许一体化,强洛阳副中心,兴南阳区域中心,建 “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议完善农村路网、电网、文旅设施,让城市与乡村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嗟夫!中原者,非独地域之名,乃华夏之根;黄河者,非独江河之号,乃民族之魂。太行铸其骨,黄河养其神,圣哲开其蒙,创新拓其途。观今日之景:高铁如龙,穿太行而越黄河;银燕似雁,衔云霞而连四海;工厂如林,出精器以利天下;田野似锦,产嘉禾而养兆民。察明日之象:生态更优,黄河安澜成常态;文化更兴,文明根脉活千年;科技更强,创新高地耀九州;民生更乐,百姓安康赛神仙。
中原儿女承伏羲画卦之智、愚公移山之志、红旗渠精神之勇,正以 “功成不必在我” 之境界,“功成必定有我” 之担当,续写新时代华章。
歌曰:
太行万仞拄苍天,黄河九曲润桑田。
文明根脉五千年,三教相融道统传。
高铁穿梭通九域,银燕翱翔接云巅。
姓氏之源归故土,再谱华章亿万年!
(作者 张三铁 文化学者 文艺评论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