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精准护心”是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回应新时代的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国家未来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预警、主动干预在高校“精准护心”工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各个环节,为高校“精准护心”提供有力支持。
一、智能预警: 根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生心理健康的本质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维持内在和谐并实现积极发展的动态能力,通过大数据全面了解对象信息,对高校“智能预警”的实施起到精准识别的作用,当代高校学生往往因地域差异,家庭条件以及个性认知等不同,在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方面被区分,同时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连续性、隐匿性及关联性,然而体现在心理问题在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的复杂交织,相互影响。具有不固定性。上述因素杂糅存在。这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掌握学生信息时尽可能做到详细和同步。
人工智能配合大数据技术可以基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将实验和理论进行结合,让大模型通过训练,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轨迹进行捕捉、行为进行预测分析。根据《中国互联网核心趋势年度报告(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突破12.57亿,年龄结构呈现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这体现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互联网密不可分,首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规模多维度地持续分析学生行为和情绪数据,对数据背后的学生进行人物形象描绘,其次,通过智能算法分析数据,识别潜在风险并分级预警。打造高校“精准护心”的主动话语权。
二、主动干预:根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要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检测机制,主动干预。同时教育部将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一个根本前提。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2024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曾因学业压力感到焦虑。面对这一挑战,传统心理咨询服务却显得力不从心。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AI能够突破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提供全天候的支持。人工智能通过上述智能预警对心理健康预警学生进行主动干预,通过数据推送正确向上价值观,同步提醒学校观察等一系列方式,将人工智能与学校家庭进行有机结合,同时结合学校社区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精准定位,精确预防。
通过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2025年9月7日中山大学“逸心”心理健康教育大模型正式发布。此模型锚定“课程教学+咨询辅导”核心功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心理学专业知识。复旦大学成立“计悦心晴”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探索将各类AI赋能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应用场景积极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力求打造覆盖面广、多元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矩阵,做好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答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主动干预,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虚拟现实结合,精准地提供主动干预的各项措施。打造“精准护心”的对象话语权。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准护心是利用现代技术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与国家教育方针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向感知智能阶段发展,借助大数据的交互优势,可以更加关注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的主观映像等高等表达,并非局限于传统的关键词触发。同时。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搭建的“平台”,为干预的评测提供了个性化,数字化,连续化以及智能化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智能预警和主动干预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整体的全面呈现和动态实时记录,大量节约人力资源,高效快速的同时还能够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学习,完善人工智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精准护心”的评测话语权。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