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聊城传统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聊城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知识
聊城,这座素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誉的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黄河蜿蜒相伴,拥有光岳楼、山陕会馆等众多历史古迹,东昌葫芦雕刻、郎庄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水城风貌,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次实践活动便聚焦聊城,深入探寻其传统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之道。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首先走进聊城市博物馆、运河文化博物馆,通过查阅典籍、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系统梳理聊城从运河漕运兴盛时期到现代发展的文化脉络,深入了解聊城在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厚积淀。随后,队员们深入古城区、非遗传承工坊、民俗村落,与当地居民、非遗传承人、文旅从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居民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传承的意愿,以及他们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看法和期望。同时,实践队员实地考察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情况,观摩东昌葫芦雕刻、郎庄面塑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其在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文旅融合战略,聊城市也积极响应,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聊城传统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仍面临挑战。部分非遗技艺因传承模式单一、年轻传承人匮乏,面临失传风险;古城区部分古建筑存在老化、修缮资金不足等问题;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未能充分凸显聊城“江北水城”和运河文化特色,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图为实践队员向摊位老板提出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队经过深入研讨,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建议联合聊城市教育部门,将东昌葫芦雕刻、郎庄面塑等非遗技艺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在校园内设立非遗社团,培养青少年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依托聊城大学等高校资源,开设非遗传承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建立非遗传承培训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壮大传承队伍。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例如在东昌湖周边运用光影技术,重现运河漕运盛景;以聊城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为蓝本,开发剧本杀、实景演艺等互动体验项目。同时,结合聊城“江北水城”特色和运河文化元素,设计开发创意文旅产品,如以光岳楼、山陕会馆为造型的文创文具,以运河船工号子、聊城杂技为灵感的音乐周边等,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宣传聊城传统文化和文旅资源,实践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活动。线下,在学校、社区举办“魅力聊城”传统文化展览、非遗技艺展演和文旅推介会;线上,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探秘聊城”系列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精美的画面,展示聊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江北水城”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游客进行非遗讲解
此次“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刻领略到聊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他们认识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聊城传统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领域,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实践,为弘扬聊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也期待更多人走进聊城,共同书写这座城市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新篇章。(郭瑞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