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痛立清愈”团队在痛风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博士生徐靖鑫牵头研发的全球首款“仿生外泌体脂质纳米粒”药物,通过“降尿酸、抗炎症、调免疫”三效协同机制,解决痛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问题,为全球近2000万饱受痛风折磨的患者带来全新治疗希望。目前,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锚定行业痛点:传统疗法为何“治标不治本”?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是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引发的关节尿酸沉积,高尿酸血症是诱发痛风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慢性代谢疾病。2024年,中国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超过2亿。然而,传统治疗手段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尿酸酶药物是唯一能分解尿酸的药物,但产生的过氧化氢会加剧关节组织损失并引发炎症;抗炎药物虽然可以实现短期止痛,却无法阻止关节破坏现象发生,超过30%的患者因其带来的副作用停药。项目负责人徐靖鑫表示:“痛风的本质是代谢失衡与免疫紊乱的双重病理机制,唯有从源头协同调控,才能实现长效治疗。”
技术突破:仿生纳米技术构建“三位一体”智能治疗体系
为了实现降尿酸和抗炎协同治疗,“痛立清愈”团队设计了级联双酶体系,利用尿酸酶直接分解尿酸,同时借助铂纳米酶清除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规避传统疗法的氧化损伤风险,而脂质层负载的白藜芦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从而缓解痛风急性期的炎症风暴,实现代谢调控与免疫稳态双重修复。
指导老师张景勍教授透露:“我们发现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不但具有靶向炎症的功能,而且兼具了良好的载药能力。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萌生了利用M2巨噬细胞外泌体为药物配备“导航系统”以此来提高药物富集率的想法。”
然而,在方案落实的过程中,团队发现外泌体存在产量低的问题。他们尝试将M2巨噬细胞外泌体与亲本巨噬细胞膜融合,意外发现利用融合后的膜包裹药物不仅解决了产量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免疫原性,提升治疗效果。
经过不断地摸索,最终团队成功构建了“降尿酸-抗炎-免疫调节”三位一体的智能治疗体系,并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平台优势完成动物模型抗痛风作用研究、急性毒理学试验等临床前研究。
未来展望:向临床试验发起冲刺,进一步推动痛风治疗革新
基于产品在动物实验中展现的显著疗效,“痛立清愈” 团队决定乘胜追击,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投入“仿生外泌体脂质纳米粒”药物的上市应用。目前,团队已初步与太极集团等多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开展首期临床试验,重点验证药物在人体的安全性和痛风治疗效果。在不久的将来,该药物有望进入投产生产,进一步推动痛风治疗手段革新。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