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人才培育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近日,广西璟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正式签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协同上迈出关键一步。这场“强企+名校”的深度对话,不仅将重塑生物技术创新生态,更将为国家培育兼具科研攻坚能力与产业转化素养的战略型人才,书写产学研融合的“1+1>2”新范式。
强企担当: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的“转化引擎”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支点,广西璟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再生医学”与“合成生物学”为双轮驱动,早已构建起从前沿研发到规模化落地的全周期能力矩阵。其打造的平南智慧医疗产业园,集成AIoT智能制造平台、国家级标准生物实验室及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基地,形成“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载体。
技术层面,璟炜生物已打通基因编辑、重组蛋白药物开发、智能纳米递药系统等国际前沿赛道,独创的“产学研医”四维协同体系更汇聚院士领衔的顶尖团队与博士核心研发力量。数据显示,其累计发表Cell、Nature子刊等顶级论文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7项,核心成果转化率高达40%——这一“把论文写在生产线”的能力,正是高校科研需要强化的“最后一公里”优势。
高端学府:前沿突破与卓越育人的“学术沃土”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依托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持续深耕,已在Nature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32位正高级专家领衔的师资团队牵头承担50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更在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高灵敏生物传感技术等方向产出多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高校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创造,更在于将‘书架上的成果’转化为‘生产线的产品’。”北工大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表示。此次合作,正是学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实践——其深厚的基础研究储备与璟炜生物的产业转化能力形成天然互补。
战略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1+1>2
此次合作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创新育人-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真正实现“1+1>2”的乘数效应。
创新育人:锻造“懂科研、会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双方共建“双导师制”精英培养模式,研究生每年将深入璟炜生物研发一线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沉浸式实践。北工大的学术导师聚焦前沿理论指导,璟炜的产业导师则带教技术攻关与转化实战。这种“实验室-车间”轮训机制,让人才从学生阶段便兼具科学思维与工程素养。未来3年,基地计划每年为国家输送30名以上生物技术领域硕士、博士精英,其中20%将直接投身广西平南重点产业项目,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智力引擎”。
共享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硬核支撑
联合攻关聚焦合成生物智能制造、智能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等国家战略方向,双方开放总值超5000万元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集群,实现科研资源的高效配置。北工大在肿瘤免疫治疗等方向的理论突破,将通过璟炜的中试平台快速验证;璟炜生物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也将借助北工大的基础研究能力精准破解。这种“问题导向-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机制,已锁定3项以上三类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研发,未来3年更计划孵化5个高市场潜力的转化项目。
转化提速:贯通“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
针对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的痛点,双方合力构建“基础研究实验室-中试放大平台-产业化基地”无缝衔接通道。璟炜的平南产业园提供规模化生产支撑,北工大的原始创新成果在此快速验证、迭代,最终形成可落地的产品。这一链条的贯通,预计5年内将牵引形成千亿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打造“一基地多园区”的辐射式产业生态,显著提升大湾区生物经济创新能级。
赋能大局: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头活水”
“此次合作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生动实践。”北工大生科院院长助理强调,“我们要开创‘学术突破高效转化为产业价值’的新范式,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璟炜生物CEO则表示:“基地将建立‘学术引领-临床验证-产业反馈’的螺旋上升机制,培养既有科学家精神又有工程师素养的战略人才,为国家生物技术长远发展筑基。”
展望未来,双方将以“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为目标,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卓越工程师职称认定衔接机制,力争3年内将基地打造成全国产教融合“中国样板”。这场始于大湾区的合作,终将成为国家生物技术自立自强的重要支点,为健康中国与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艾瑞)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