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战略武器精度、关乎国家安全的特种光纤,曾长期依赖进口设备检测,这一“卡脖子”困境,被广东工业大学“极测光仪”团队凭借数年创新彻底破解。
“我国特种光纤检测设备进口率超70%,军用领域受‘瓦森纳协定’影响,关键设备随时可能断供。”团队负责人、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符明烨,敏锐捕捉到这一行业痛点,开启了攻关之路。特种光纤精度直接关系战术打击可靠性,在国家杰青杨军教授、喻张俊副教授支持下,依托学校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专业创新创业团队迅速组建,聚焦“长距离、高精度、多参量”难题发力。
为摸清需求,团队走访中国航天科工、长飞光纤等30余家单位,完成1200余次实验室测试,明确“测不远、测不精、测不全”的核心问题。他们分阶段突破:第一代样机验证原理,第二代攻克长距离检测难题,第三代实现偏振双折射、色散、群延迟等多参量准实时测量,这一成果属国际首创。
研发中,长距离光纤信号衰减、色散干扰等难题频现。团队依托学校资源,首创“光程编码解调技术”,解决30km以上光纤毫米级精度检测问题;研发“迭代色散补偿算法”,实现极端环境动态监测;提出“光谱动态高速自相关解调方法”,成为国际首个在万米级距离精准测量偏振双折射系数的团队。
行业应用中,该技术表现亮眼。在中国兵器集团某研究所,填补国内军用特种光纤器件高消光比Y波导分布式测试空白;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颠覆传统定性测量,助力战略级光纤陀螺核心器件列装。民用领域,锐光信通借此将保偏光纤国内市场占有率提至50%以上,奥鑫通讯产品打入华为、MOLEX等国际供应链,且设备测试距离比美国LUNA公司产品提升10倍,精度持平,还实现整机国产化。
眼下,团队正筹备成立广州极测光仪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始终牢记‘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符明烨表示,未来将聚焦油气开采、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新场景,力争2029年成为特种光纤检测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支团队的探索,正是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以创新护航国家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鲜活缩影。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