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刻牵动着家长的心,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时,常被家长误解成“孩子不努力”“智商低”等,事实上,学习困难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相关问题,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进程。
洋洋(化名)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他的学习状态逐渐下滑。课堂上,他总是坐不住,老师讲课内容听几分钟就会走神,要么摆弄文具,要么盯着窗外;作业更是让家长头疼,简单的数学计算题频繁出错,语文课文背诵要花比同学多两三倍的时间,且很快就会遗忘。班主任多次和家长沟通,起初家长以为是孩子进入“叛逆期”故意偷懒,尝试过批评教育、奖励激励等方式,却没有任何效果。
不仅如此,洋洋还出现了抵触上学的情绪,每天早上以“肚子痛”“头晕”为由拖延出门。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孩子找到了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经过全面检查评估,洋洋被诊断为“轻度注意缺陷伴视觉加工障碍”——他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无法高效处理视觉信息,比如难以快速识别文字排列顺序、区分相似汉字,这导致他阅读速度慢、作业正确率低。
针对洋洋的情况,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经过两个月的干预,洋洋的变化十分明显:课堂上能专注听讲,数学计算题正确率也提升了,语文背诵速度也明显加快。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每天主动整理书包,再也没有出现过抵触上学的情况。
提到学习困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孩子不够努力”。但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等专业视角来看,学习困难的成因可归纳为“生理基础”“感知协调”“外部影响”三大类。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具体因素,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
第一类:生理基础层面——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发育差异
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处理与储存。部分儿童出现学习困难,根源在于大脑神经发育存在细微差异。这些问题常被误解为 “智力问题”或“态度问题”。
(1)大脑功能区激活不足:特定学习功能区发育激活不足会直接影响对应能力。如语言加工区激活不足,儿童会认字却不懂句意、听不清指令;顶叶激活不足,则出现看懂数学题却不会计算的情况。
(2)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工作记忆是大脑 “临时信息工作台”。学习困难儿童工作记忆容量仅为正常儿童70%-80%,做复杂任务时易漏记信息,出现步骤错乱、遗漏条件等问题。
(3)大脑半球协同不足:大脑左右半球通过胼胝体传递信息,若其发育不完善,多能力协同任务中儿童易受挫。如解数学几何题时,他们虽能看懂图形,却无法将空间感知与逻辑推理结合推导公式。
第二类:感知协调层面——身体与大脑的信号整合障碍
感知觉统合是大脑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号,并指导身体做出反应的过程。即便儿童智力正常,一旦这一过程出现障碍,也会因 “身体与大脑配合不畅” 影响学习,常被误判为 “调皮”“粗心”。
(1)前庭觉失调:内耳的前庭觉负责平衡与运动感知。失调儿童静坐摇晃、小动作多,课堂难专注,还因空间判断差出现写字 “出格”、阅读 “跳行漏字”。
(2)触觉防御过度:对触觉刺激敏感,衣领摩擦、轻微触碰都易分散注意力,课堂紧张、写作业频繁中断,影响学习效率。
(3)视觉运动统合障碍:视觉与手部协调不足,能看清字却写不好,表现为字迹歪扭、笔画颠倒、书写慢,且难通过练字改善 。
第三类:外部影响层面——情绪与环境的隐形干扰
除生理因素外,长期的情绪状态与环境互动模式,也会通过影响心理状态间接导致学习困难。这些因素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可能加重已有的学习问题。
(1)慢性压力的神经损伤:长期处于“必须考高分”等焦虑环境,会使儿童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损伤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导致健忘;同时大脑应激,难以专注学习,出现走神、发呆等现象。
(2)家庭互动模式失衡:“过度干预”型家长包办学习事务,导致孩子丧失自主能力;“忽视缺位” 型家长对孩子学习问题不闻不问,使孩子积累挫败感后放弃努力,两种极端都易引发学习困难。
(3)学校环境的隐性排斥:部分老师因不了解学习困难成因,对表现不佳的孩子采取批评、孤立等不当态度,同学的调侃也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形成 “成绩差→被排斥→抵触学习→成绩更差” 的恶性循环。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提醒: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困难,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