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去年还和同班同学差不多高,怎么这半年突然‘窜’到142厘米?”说到9岁女儿玲玲的身高,李女士起初满是骄傲,直到给孩子洗澡时发现玲玲乳房有轻微隆起,触碰时还喊疼,她才慌了神,赶紧带着玲玲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找到了李苗主任,经检查发现,“孩子骨龄已经11岁,比实际年龄大2岁,是中枢性性早熟,再不管,成年身高可能150厘米都达不到。”
原来,玲玲从小爱吃油炸鸡腿、可乐,李女士还总担心孩子“缺营养”,经常买各种营养品她补身体。检查显示,玲玲体重42公斤,BMI超标,性激素六项中雌激素水平明显偏高。好在发现及时,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苗主任给玲玲制定了抑制性腺轴的治疗方案,同时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半年后复查,玲玲的骨龄进展放缓,身高又长4厘米,坚持干预,大概率能接近162厘米的遗传靶身高。
为什么性早熟会“偷走”孩子身高?
提到孩子长高,很多家长只关注实际年龄,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骨龄”——它就像骨骼的“生长时钟”,直接决定了孩子还有多少生长时间。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身高增长遵循着固定规律:出生后第一年能长25厘米左右,3岁前每年长8-10厘米,青春期前每年稳定增长5-7厘米,直到青春期(女孩10-14岁、男孩12-16岁)进入“窜个子”阶段,最终随着骨骺(生长板)闭合停止生长。
但性早熟的孩子,体内会提前分泌大量性激素(女孩是雌激素,男孩是睾酮),这些激素会“催促”骨骼加速成熟。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出现“猛长”假象:比如8岁女孩一年长8厘米,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大截,家长误以为是“发育好”,实则是在“透支”未来的生长空间。因为性激素在加速身高增长的同时,会让骨龄快速超过实际年龄,导致骨骺提前闭合,最终身高自然会大幅缩水。
孩子出现这些信号,别误以为是“早长”
性早熟的早期信号很隐蔽,很多家长容易把“异常发育”当成“早长”,错过了最佳发现时机。其实只要记住这些关键时间点和症状,就能及时察觉:
1. 女孩需警惕(8岁前)
- 乳房发育:乳头、乳晕变大,按压时有疼痛感,即使穿着宽松衣服也能看到胸部有轻微隆起;
- 第二性征提前:出现阴毛、腋毛,10岁前迎来月经初潮(即使只是少量出血,也需重视);
- 体型异常:突然变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身高增长速度异常(非青春期阶段,半年长高>5厘米,即年增长超10厘米)。
2. 男孩需警惕(9岁前)
- 生殖器官发育:睾丸容积超过4毫升(比鸽子蛋略大),阴茎明显变长变粗;
- 第二性征提前:12岁前出现变声(声音变低沉)、遗精,或长出阴毛、腋毛;
- 其他信号:身高短期内“突飞猛进”(未到青春期却年增长超8厘米,或半年超4厘米),伴随体重快速增加,内裤上出现异常分泌物。
这些信号中,“身高突然加速”最容易被家长忽视。很多人觉得“孩子长得快是好事”,却不知道这可能是性早熟的“预警”——正常青春期前(3岁至女孩8岁、男孩9岁前)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长约5-7厘米,若未到青春期却出现“年增长超8厘米”(或半年超4厘米),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骨龄,排除性早熟风险。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苗主任提醒: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后,总觉得“再等等看”“说不定是正常发育”,结果错过黄金干预时间。要知道,骨骺一旦闭合,就再也没有生长的可能——就像庄稼错过了播种期,再施肥也长不出粮食。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到青春期却突然“猛长”,或出现乳房、睾丸发育等迹象,别犹豫,第一时间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童生长发育科或内分泌科检查。早发现、早区分类型、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守住本该有的身高,避免留下终身遗憾。毕竟,孩子的生长只有一次,每一个阶段都不能马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