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盛夏的热浪裹挟着沉甸甸的使命,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志愿者支教服务队胡斐捷老师、黄雨菲、仲一豪的身影,已出现在飞往吐鲁番的航班上。
这支由援疆前方指挥部统筹部署的队伍,循着教育援疆的既定轨迹,正奔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按预先规划,他们将在高昌四中开启十五天的支教工作,以青春热忱为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注入崭新的教育活力。
西北戈壁广袤无垠,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于这片土地上。在高昌四中的教室里,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可当孩子们同坐一堂,民族差异便悄然隐去,唯余对知识的共同渴望。
艺术教育是这支队伍的鲜明底色,亦是本源初心。胡斐捷老师、黄雨菲、仲一豪三位志愿者发挥专业所长,迅速组建起一支学生合唱团。《同一首歌》的旋律从生涩到激昂,见证着成长的跃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并明白和平的珍贵;《世界赠予我的》教会他们将生活的磨难化作治愈的春风。排练间隙,有学生带来了少数民族乐器——都塔尔。不同于汉族琵琶二胡的婉转,都塔尔指尖与琴弦交汇中藏着异域欢快,孩子们围着琴声起舞,此刻,音乐成了比语言更赤诚的对话。
支教队员深知,除音乐之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是心灵相通的桥梁,因而将普通话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他们把普通话训练融入诗歌,让学生在吟诵中更快接纳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的豪迈,到同学们提笔写下属于自己的稚嫩诗篇。那些诗歌虽带着童真,却藏着对生活最本真的感知:戈壁泠冽的风、葡萄架下的会议、同伴之间的玩笑,都被忠实记录着,化成了笔下的星辰。十五天里,孩子们从最初的紧张疏离,渐入主动热情,乃至洒下临别热泪,这让志愿们愈发确信:语言学习从不应是枯燥的训练。
非遗艺术课程的开设,则为文化交流推开了另一扇窗。当饱蘸墨汁的笔尖在宣纸上晕开文字笔画,孩子们便沉醉其中,甚至下课铃响仍不肯停笔,还会相互比较学习,看看谁写得更好。除了书法,志愿者们还带来蓝晒和漆扇技艺。孩子们拿到材料后,一丝不苟地跟着示范操作,当亲手制作的作品在掌心绽放时,每张小脸上都漾着喜悦与自豪。这些看似各异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孩子们心里扎根茁壮。
正如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青年教师胡斐捷所言:"十五天的时间或许太短,但种下的种子终将发芽。" 离别时刻总会到来。这一天,高昌四中的孩子递来一叠又一叠手写信。稚嫩可爱的字里行间,满是朴实真诚的不舍与祝福。这厚厚的信笺让所有人明白,这场教育接力的意义早已超越知识传递本身 —— 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是对多元文化的热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而这,正是文化润疆最生动的注脚,是教育援疆最温暖的模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