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江西鹰潭的暑气中,一群医学生穿梭于红色热土与田间地头。作为南昌大学焕奎书院“青春医线・乡约健康”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他们走进余江县中国血防纪念馆追寻历史足迹,在贵溪市流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健康科普,用专业与热忱谱写了一曲青春与基层健康共振的乐章。
踏入余江县城中心广场,中国血防纪念馆庄严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全国最大的血防专题纪念馆,以1300余件实物、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项,将半个世纪前的“血防战”徐徐展开。“1951年,余江马岗乡首次确认血吸虫病流行,30年间2.9万人死于该病,42个村庄毁灭……”讲解员的声音将队员们带回那个“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年代。展柜中,泛黄的《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告》记录着1956年省委书记方志纯蹲点调研的场景。“最震撼的是‘生态血防’展区。”队员们感慨道,“余江人用三年时间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既消灭钉螺又造福农田,这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纪念馆尾厅的电子屏上,全国血防工作实时数据不断跳动——截至2025年,12个流行省份中已有6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这份跨越世纪的接力,让00后医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血防精神内核。
为增强少年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意识,普及常见病预防知识,贵溪市流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特别的“健康课堂”拉开帷幕。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的现状,队员们设计了“双虫攻坚战”主题宣讲。“小朋友们看,这是钉螺的照片,它只有一颗黄豆大,却是血吸虫的‘帮凶’!”队员们指着ppt中钉螺的图片,台下孩子们纷纷伸长脖子。通过动画演示尾蚴穿透皮肤的瞬间,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实践队还以朗朗上口的“血防三字经”告诉大家:“防瘟神,记心头;不玩水,讲卫生;早发现,早治疗”。针对当地居民“胃病靠忍”的误区,队员们用幽门螺旋杆菌和胃镜图片,直观展示细菌如何“定居”胃部。“共餐不分筷,细菌传得快!”队员们将这种感染率逐年上升的致病原的预防方法科普给大家,并且亲身演示七步洗手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清楚地了解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危害,填补了当地居民知识的盲区。
这场跨越鹰潭的实践,对医学生们而言,不仅是知识的输出,更是医者初心的淬炼。从余江血防纪念馆里那盏照亮过无数病例的油灯,到贵溪流口镇科普健康知识时肆意挥洒的汗水,从指尖抚过《送瘟神》诗碑上遒劲的刻字,到眼神中望见当地居民温暖的笑容,他们用脚步在赣鄱大地上刻下 “健康中国” 的基层坐标。那些在纪念馆里凝视过的磨亮镊子、泛黄照片,那些在宣讲时孩子们睁圆的眼睛、大人们认真记下的笔记,都在悄然重塑着他们对 “医者” 二字的理解 —— 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精准操作,更是广袤大地上健康种子的播撒。
七十余年前,余江人民以 “敢为人先” 的魄力斩断血吸虫传播链,让 “纸船明烛照天烧” 的豪情照进现实;如今,新一代青年医者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带着更系统的防控知识、更鲜活的科普方法走进乡村。他们用钉螺模型讲透传播路径,用分餐演示打破传统观念,用急救培训筑牢生命防线,让科学健康的种子在田埂间生根发芽。
这场跨越世纪的传承,不在激昂的口号里,而在居民日渐养成的洗手习惯中,在孩子们 “病菌要赶走” 的童声里,在乡村医生更新的防治手册里。当 00 后医学生的青春足迹与前辈们的奋斗印记在赣鄱大地重叠,当 “赤心为民” 的血防精神与 “健康中国” 的时代使命相遇,便在田埂的晨露里、屋檐的炊烟中,焕发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