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蜀艺出海”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成都、泸州、自贡,开展以“四川传统手工艺调研”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系统调研蜀锦、油纸伞、彩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与“出海”路径,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团队成员在自贡灯彩产业文化集团学习考察(田栖粼 摄)
丝路霓裳:解码蜀锦的时尚基因
7月10日,团队首站来到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走进开放式织造工坊,亲身体验“寸锦寸金”的工匠精神。馆内陈列的历代蜀锦珍品,从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到唐代“陵阳公样”复原作品,无声诉说着三千年的丝路文明。
参观织造工坊(胡可欣 摄)
外事外交礼品款蜀锦(田栖粼 摄)
蜀江锦院通过“双轨并行”模式推动蜀锦焕发新生:高端藏品恪守古法还原盛唐风韵,文创产品创新融入盲盒、时尚配饰等年轻元素,让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为蜀锦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竹骨丹心:油纸伞的东方密码
7月14日,泸州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团队成员学习选楠竹、穿五色丝线等工序,惊叹于其“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顶五级风不变形”的卓越品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六福,一边现场演示“石印龙凤伞”制作工艺,一边介绍:“油纸伞不仅是遮雨工具,更蕴含深刻文化寓意。竹骨象征坚韧品格,五色彩线代表五行相生,圆形伞面寄托团圆愿景。”如今,毕六福带领“洋徒弟”走向世界,通过国际展会、“非遗+研学”等模式,让油纸伞成为传递东方美学的文化使者。
参观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田栖粼 摄)
团队成员与毕六福先生(右二)交流(田栖粼 摄)
灯映四海:自贡彩灯的破圈之路
7月23日,团队深度访谈自贡灯彩产业文化集团副总裁李仲文。他分享道:“文化输出需‘润物无声’,通过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结合,才能让传统技艺真正走进海外观众心中。”
实践团队与自贡灯彩产业文化集团副总裁李仲文(右一)进行深度访谈。(田栖粼 摄)
21世纪的自贡彩灯以“高、大、新、奇、美”为特征,融合秸秆、瓷器等创新材料,打造出震撼世界的视觉艺术。自贡彩灯协会开启“环球”灯展模式,1000余家企业占据全球92%市场份额,“中国彩灯节”成为海外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团队成员参观自贡国际彩灯博物馆(田栖粼 摄)
团队成员深度了解彩灯捆扎、上色等技艺,并参观都柏林、荷兰、伯明翰等海外订单的制作过程。灯彩集团以“艺术为壳、文化为核”,让自贡彩灯成为跨越国界的“光影外交官”。
工人焊接彩灯(胡可欣 摄)
海外订单制作现场(胡可欣 摄)
三艺扬帆承古韵,非遗出海谱新篇
团队调研发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文化+商业”的双轮驱动。油纸伞的文化内涵、蜀锦的丝路基因、自贡彩灯的艺术表现力,均可转化为国际传播的情感共鸣点。通过数字化传播、“轻量化”策略及复合型文化体验,传统技艺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
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陈列展品(胡可欣 摄)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体验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将努力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非遗故事,让千年技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作者:胡可欣)
实践团队参观蜀锦织绣博物馆(田栖粼 摄)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