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现状与需求,2024年7月,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于山东省青岛市开展了“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对摊贩进行采访
活动流程分四步推进。第一步,问卷速绘“画像”。团队提前在问卷星投放28题电子问卷,两天回收有效样本1023份,发现“特种兵”平均一次跨省行程花费427元、打卡4.7个点位,交通占比41%,小红书与抖音合计贡献78%的出行灵感。第二步,深度访谈“挖故事”。成员分组进入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驿站,与32名“特种兵”面对面交流,他们口中的“周五最后一节课冲出教室,周日22:30前赶回宿舍”成为共同叙事。第三步,线下前往热门景点、火车站、汽车站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向过往行人发放问卷,邀请有此类旅游体验的游客填写,并且和旅游从业者提前约好时间,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访谈,充分获取相关信息。第四步,商圈对话“算细账”。在即墨古城与台东步行街,团队访谈商户12家,拿到周末夜间客流较平日增长23%的一手数据,并把纪念品销量与大学生客单价进行交叉比对。
图为实践队员举办旅游知识讲座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特种兵式旅游”,团队进行了实地体验。团队成员极限24小时“青岛环海线”团队队员跟随几名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爱好者,亲身体验了他们的旅游行程:周五22:00乘K1052硬座(票价46.5元),00:30到青岛北站→肯德基趴桌睡2小时→05:00石老人日出→07:00八大关扫街→09:00大学路网红墙拍照→11:00信号山俯瞰→13:00台东夜市“13摊连刷”→15:00地铁赶往青岛站→17:00返程。“全程微信步数4.7万,脚底3个水泡,但朋友圈点赞243个,值了!”特种兵式旅游爱好者说。通过实地体验,团队成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特种兵式旅游”的高强度和短周期特点,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身体负担重:行程紧凑易疲劳,可能引发身体不适甚至受伤。回校后,有些成员高烧38.5℃,躺了两天才缓过来。其次体验较浅:每个景点停留时间短,难以深入感受其文化内涵、欣赏细节。而且易有遗漏:匆忙中可能错过景点特色,或是没时间品尝当地美食等。
数据归集后,团队连夜用SPSS做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业压力释放”与“社交货币需求”对出行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而“行程过密—体验下降”负向影响满意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团队即刻行动:在校内举办“不卷的旅游”微沙龙两场,现场发放自制《48小时青岛轻攻略》500册;联合青岛地铁推出“周五夜归免费接驳车”试运一周;通过学院公众号推送《特种兵式旅游风险提示》推文3篇,阅读量破万。
此次实践让成员把课堂里的消费行为理论搬进真实场景,既锤炼了问卷设计、数据清洗与商业访谈能力,也验证了“短时高频”旅游对城市夜间经济的真实贡献。更重要的是,团队用青年语言向同龄人传递安全与文明理念,为高校后续完善节假日离返校管理、商圈优化大学生产品供给提供了可复制的“青版”方案。(牛安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