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社区与校园,开展以“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共筑绿色生态好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垃圾分类实操、环保知识宣讲、入户调研指导等多种形式,旨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行动自觉,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根基。
活动当天,实践队员们身着统一志愿服装,携带分类垃圾桶、宣传折页及清洁工具,在校园内率先开展“垃圾清零与精准分类”行动。队员们分组协作,对散落在地面的纸屑、塑料瓶、果皮等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并严格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进行精准分类投放。经过数小时奋战,责任区域面貌焕然一新,分类垃圾桶标识清晰,成为现场生动的环保课堂。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校园内进行垃圾清理与精准分类投放
清洁行动后,队员们转变角色,成为垃圾分类“宣传员”与“调研员”。他们携带精心设计的问卷与宣传资料,走进社区中、周边商铺,进行面对面访谈与知识普及。通过交流,团队了解到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普遍支持,但部分受访者反映存在“分类标准掌握不清”、“投放设施便利性不足”等实际困难。一位路人表示:“分类是好事,就是有时搞不清。你们来讲解就清楚多了!”队员们认真记录下关于增设分类指引、优化收运时间等宝贵建议。调研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简便易行的分类方法”和“持续的宣传教育”是推广的关键。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与需求调研
活动结束后,团队及时梳理实践成果,形成《垃圾分类现状调研与优化建议报告》。基于实地观察与一手数据,报告提出核心建议:一是推动设立“社区、校园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加强日常指导与监督;二是创新宣传形式,如开发“垃圾分类趣味挑战”小程序、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指南;三是优化硬件配置,增设智能分类回收设备或清晰图文指引。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是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需凝聚政府、社区、居民、高校等多方合力方能长效推进。
本次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服务社会”为宗旨,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实际行动。不仅改善了环境卫生,更通过扎实的调研与互动宣传,有效提升了目标群体的垃圾分类认知与参与意愿。商学院(质量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建立常态化进社区、进校园机制,引导青年学子争做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践行者与监督者,让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郎炫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