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沟通壁垒、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密码,积极响应“青年投身基层建设”的号召,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系实践团队——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赴黑山岩村普话燎原小分队,奔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黑山岩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活动。以青春之名,携语言之力,奔赴乡土,期待用一字一句的传递,为乡村架起联通外界的桥梁,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金话筒”。
前期筹备:精准调研,夯实基础
团队组建后,迅速行动。6月14日与黑山岩村村委会沟通活动方案、协调场地;15日深入村民家中调研,队员们走访黑山岩村的大街小巷,采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侧重于学龄前儿童,以中老年人为辅,精准掌握中老年群体方言根深蒂固、青少年发音问题突出、公共空间语言学习场景匮乏等痛点。同步筹备物资,备齐奖励品、活动用品,制定天气突变、参与度低等应急预案,为实践筑牢根基,以确保后续实践有序进行。
实践开展:多元活动,趣味推普
深度走访,开启序章
队员们走访完黑山岩小区里的每一户人家,就来到了,黑山岩村的会议室,开了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动员大会,开完后,便开启了三下乡的第一个活动——“开口有礼”挑战,邀请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来读之前准备的词语、古诗词,由于了解到来的小朋友们,年龄段各不相同,于是便准备了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词语、古诗词,看似很平常的小游戏,小朋友们大朋友们都玩的不亦说乎,而后热,与到来的村民们拍摄“一句话心愿”,“想学普通话看世界”等质朴心声,最后,用《我和我的祖国》合唱收尾首日活动,点燃推普热情。
教室互动,启蒙语言
在会议室为孩子设计“词语接力赛”,用农事、生活词汇激发学习兴趣;融入农田果树元素;设闯关摊位,借多音字、农具词汇卡,让村民抽卡认读,答对获奖,强化词汇认知,让语言学习扎根乡村场景。
回顾总结,融合共话
“家乡记忆”分享会上,村民用普通话讲述儿时趣事,虽然有些讲的磕磕绊绊,但也讲的非常精彩,获纪念奖品;“方言猜猜乐”结合活动花絮,展现学习进步;围坐讨论达成“方言是根,普通话是路”共识,赋予推普人文温度,让语言成为传承乡愁与发展的纽带。
成果展现,延续力量
村委会会议室举办闭幕仪式,优秀代表发言,为表现优异者颁发奖品,全体合影留念,总结实践,让推普热情持续蔓延,为了激发学龄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热情,特别准备了适合小孩子的抽奖活动。用大家脸上溢满的笑容,来结束这次非常有意义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活动成效:语言赋能,多方成长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激活乡村活力、凝聚发展共识的使命。此次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系团队推普“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名深耕黑山岩村,是一场跨越代际、融合文化的温暖对话。
从前期精准调研方言痛点,到多元活动点燃推普热情,见证中老年人从“方言惯性”到“普通话自信”的蜕变,也看到了学龄前儿童对普通话的极大热情,这不仅是发音的规范、沟通的畅达,更是乡村与外界接轨的“破冰之旅”——当村民能用普通话讲述古榕树传说、推介农产品,传统乡土文化找到了现代传播的“话筒”,乡村产业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语言的力量,在此打破地域阻隔,让“乡音乡情”与“国通用语”共振,既留住了乡愁的根,又拓宽了发展的路。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文化认同的深化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普通话学习过程中,村民用普通话诵读经典、分享家乡记忆,在语言互动里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这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让推普超越语言技能培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村民围坐共话“方言是根,普通话是路”,“双向守护、融合发展”的共识,正化作乡村振兴最温暖的底色。
未来,将继续以青春为舟,载着语言赋能的使命。让普通话的光芒,不仅照亮产业振兴的路径,更点燃文化自信的火种,助力乡村在交流互鉴中书写振兴华章。每一句标准普通话的背后,都是乡村与时代同频的脉搏,都是青春与家国共振的力量,让“语言之桥”连通城乡,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方能不负使命,让青春在服务乡土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普通话在乡村越来越盛行与繁荣。
通讯员:许冬晴,钱欣楠,周文倩,扎西拥措,罗俊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