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种力量既带着乡土的厚重,又透着时代的鲜活 —— 那是文艺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高振豪,这位从网络直播间走出的陕北导演,用幽默作舟,以热爱为帆,在喜剧的海洋里破浪前行,不仅实现了从主播到电影人的跨越,更让陕北文化在新的传播语境中焕发新生。他的逐梦之路,既是个人奋斗的剪影,更是新时代陕北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生动注脚。
一、扎根黄土地:让幽默生长在生活的肌理里
艺术的生命力,永远根植于最真实的生活。高振豪对喜剧的理解,从来不是空中楼阁的想象,而是黄土地上烟火气的凝练。
自幼浸润在陕北的民俗风情中,他深谙这片土地的喜怒哀乐:田间地头的笑语、市井巷陌的闲谈、邻里之间的温情,都成为他创作的“富矿”。早年创作的《职一班》系列短片,没有刻意堆砌的笑点,却以“接地气”的叙事直击人心 —— 或许是陕北汉子面对生活难题时的憨直乐观,或许是邻里间拌嘴又和好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场景都带着浓浓的“榆林味”,每一个角色都像从身边走出的熟人。
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让他的幽默有了温度与深度。观众在笑声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更是自己生活的影子,是陕北人骨子里的坚韧与豁达。正如他常说:“黄土地给了我太多灵感,我的幽默,就是把乡亲们的日子掰开了、揉碎了,再用笑声串起来。” 这份对本土生活的敬畏与热爱,让他的作品从诞生之初,就牢牢扎在了群众的心间。
二、逐梦光影间:以执着为墨书写陕北喜剧新篇章
2025年6月25日的榆林万达广场,阳光洒在“陕北首部喜剧题材院线电影《职一班》开机仪式”的舞台上,也照亮了高振豪眼中的光。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与主演,他站在镜头前说:“这不是终点,是陕北喜剧,陕北电影走向更广阔舞台的起点。”
从短片到院线电影,一字之差,却是跨越山海的征途。早在《职一班》短片收获口碑时,高振豪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让陕北的幽默走出榆林,让更多人透过喜剧读懂这片土地。为此,他一头扎进剧本打磨里,带着团队走遍陕北的县城村落,收集了上百个民间故事;为了呈现最真实的陕北风貌,他拒绝“悬浮化”创作,坚持在榆林本土取景,让窑洞、山峁、信天游自然融入剧情;面对资金、技术等难题,他带着团队一点点攻克,用“陕北人不服输”的韧劲扛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这部电影的开机,不仅是高振豪个人梦想的里程碑,更填补了陕北喜剧题材院线电影的空白。它像一扇窗,让外界看到陕北文化不止有厚重的历史,更有充满活力的当代表达;它更像一面旗,昭示着地方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的决心——守的是本土文化的根,创的是时代传播的新。
三、架起连心桥:以艺为媒打通文化传播 “最后一公里”
“文艺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而是要走到群众中间去。” 这是高振豪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艺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作品,更在于成为文化传播的 “摆渡人”。
作为网络主播,他从未将直播间局限于“搞笑”的单一功能。镜头前,他会借着段子讲陕北的民俗:“咱榆林人待客的‘八大碗’,每一碗都藏着老辈人的讲究”;会带着粉丝“云游”榆林古城,细说老街巷里的历史故事;会在直播间隙分享创作心得,告诉年轻粉丝“热爱加坚持,泥土里也能长出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文化魅力。
线下,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在社区剧场指导群众排演喜剧小品,让普通人感受艺术的快乐;走进校园与学生交流,鼓励青少年传承本土文化;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尝试将剪纸、说书等元素融入喜剧创作。他用真诚打破了“艺人” 与“群众”的距离,让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逐梦启示录:以奋斗之姿绘就新时代文艺画卷
高振豪的故事,远不止“从主播到电影人”的身份转变那么简单。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新时代地方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如何让本土文化“活”起来?如何让文艺创作“实”起来?如何让奋斗精神“传”下去?
他的答案,藏在对黄土地的深情里:唯有扎根本土,才能让作品有“魂”;藏在对创新的执着里:唯有紧跟时代,才能让文化有“力”;藏在对群众的赤诚里:唯有心系人民,才能让艺术有“根”。
从直播间到大银幕,从段子到电影,高振豪以幽默为笔,在陕北大地上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篇章。而这篇章的背后,是黄土高原的文化底气,是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坚守,更是新时代“梦想照亮现实”的生动注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更多人循着这份热爱与执着前行,陕北文化的画卷必将更加绚烂,中国地方文艺的星空也必将更加璀璨。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