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昱昊)在电商行业蓬勃兴起的大环境下,“双十一”已然蜕变成为一场全民瞩目的购物狂欢盛典。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关键力量之一,其消费观念与行为模式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学业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整体的消费走向。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双十一”电商购物节期间的理性消费行为,12月3日,商学院(质量学院)于聊城大学东校区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开展“为理性消费助力 给和谐城市添彩”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队员们就大学生消费习惯实施采访
活动伊始,处于筹备阶段的队员们借助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敏锐地察觉到“双十一”现象背后的诸多消费端倪,开始系统地观察、收集并分析相关信息,逐步认识到此次探究大学生在“双十一”消费行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了认知根基。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在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针对过往的学生展开了随机采访工作。他们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与同学们深入交流,话题紧紧围绕购物动机、消费需求以及对理性消费概念的理解等核心要点展开。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同学们的心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成功地捕捉到了同学们对于电商购物节的多元看法,并且深刻领悟到理性消费在大学生生活费管理以及价值观塑造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挖掘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队员们精心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消费动机的探寻、决策过程的剖析以及对理性消费认知程度的考量等多个维度。通过这一方式,队员们旨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在“双十一”期间的消费全貌。在收集问卷并进行严谨分析之后,队员们对大学生在“双十一”期间的消费现状有了清晰的总结与认识。在消费动机分析环节,队员们发现主要的消费动机包括商品优惠力度大、个人实际需求以及跟风从众心理等因素。约 80%的学生坦诚表示是因为价格折扣的诱惑而购买商品,这充分凸显了电商促销活动对大学生消费决策的强大影响力。另有 10%的学生则是基于实际需求,为补充生活或学习用品而进行购买,体现了理性消费的一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仍有 10%的学生承认存在因跟风而购买非必需品的情况,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社交环境与群体心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潜在干扰与引导作用。在对消费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队员们也对影响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全面归纳与深度分析。经济因素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依赖于父母供给,虽然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兼职或奖学金等途径获取额外收入,但总体而言,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而电商营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大学生的消费决策过程,成为影响其理性消费的关键外部力量。此外,社交与心理因素同样在大学生消费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一些学生试图通过消费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如通过购买名牌服饰或高档化妆品来提升自信,或者借助消费美食来缓解学习与生活带来的压力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忽略商品的实际价值,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图为队员们对大学生进行的消费习惯采访
本次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理性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必要性。展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大学生理性消费问题,推动形成健康的社会消费风尚。通过影响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而对整个社会消费文化的良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