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福建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由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泉州籍学生组成的“海丝情驿”实践队于7月中旬赴泉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三下乡以“唤醒海丝邮驿文化,乐做文化遗产传播者”为主题,以探寻海上丝绸之路场域下古驿道文化资源的活化为主线,队员们秉持青年文化使命,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开展了探访、宣传、讲解服务以及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用热情与汗水赓续中华文脉,谱写新时代厦医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海丝寻路——体悟海丝邮驿文化历史魅力
在泉州古城西街中段南侧、东塔脚斜对面,队员们来到泉州旧馆驿古街巷。旧馆驿是泉州古代官方驿站,又名“晋安驿”“清源驿” 。旧馆驿巷是泉州古官道地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时间的无限风光。元代时期,由于泉州对外交通贸易十分发达,官员、中外商人往来频繁,为了给来泉者提供服务,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队员们沿路记录下巷子新貌并在巷内的“清源驿古城文旅驿站”开展调研,了解返乡青年如何设计活化非遗和打造泉州非遗体验空间,以城乡互动与文旅融合实现邮驿文化复兴,促进海丝邮驿文化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队员参观泉州旧馆驿古街巷
海丝寻河——回溯海丝国际海洋贸易的繁荣
泉州古称“刺桐”, 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市舶司遗址是为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它既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贸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为研究泉州海洋贸易和泉州地区水运官道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
在遗址旁的鹊鸟桥上,队员们望着今日的壕沟,得知此处就是连接泉州市区水网与晋江水系的重要商船货运水道。在古代商船就是充分利用了河道的航运功能到岸上的市舶司报关。宋元时期泉州繁盛的海洋商贸往来就是由此开始的,队员们更能领悟马可波罗笔下的“船舶往来如织”“货物堆积如山”的繁华景象。
实践队员参观泉州市舶司遗址
海丝寻港——感悟海丝泉州海外交通的辉煌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 曾驰誉海内外,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江口码头是泉州湾江海交汇处的法石港区系列码头的统称,是泉州港宋元鼎盛时期泉州城区与港区河海运输网络枢纽,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繁荣的重要见证。
江口码头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在码头上遥想昔日船舶停靠、货物集散、造船修船和船员休憩的繁忙场景。码头岸边立有一座宝箧印经塔,为宋代遗物,宋元时期从刺桐港出海船员们会朝拜宝筐印经塔,祈求海上平安。它曾是晋江入海口的一座航标塔,又是船舶出洋的一座祈愿塔,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辉煌。
实践队员参观江口码头(古泉州港)
海丝接力——争做海丝文化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
在泉州市舶司,实践队遇到了别样的遗产守护者——86岁的吴秀满奶奶。在她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遗址展示馆、市舶司遗址碑、水仙宫。吴奶奶表示她从小在市舶司遗址边长大,义务宣传保护泉州市舶司已经十多年了。这让同为泉州籍的实践队员十分敬佩和动容。
在泉州市舶司展示馆听吴奶奶讲解海丝故事
接好海丝文化传承“接力棒”,青年奋进正当时。实践队员们秉持青年文化使命,创新性整理和撰写了各调研点解说词累计7300余字,并充分发挥泉州生源地缘优势和闽南语优势,并在各调研点开展历史文化的宣传和志愿讲解服务。此外,还制作相应的文创产品,宣传海丝邮驿文化。在各调研点,队员们讲讲解词制作成“二维码”游客扫一扫便可详阅图文并茂的讲解词。目前,累计服务游客300余次。“我是带家人自助游,没有请导游,有了这个讲解词让我对泉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来自浙江台州的黄先生说道。
实践队员市舶司为游客义务讲解
游客在扫码实践队原创的讲解词二维码
实践队员宣传自行设计的文创产品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开展海丝文化的研学和志愿服务讲解,积极探寻海上丝绸之路场域下古驿道文化资源现状,通过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有助于展示和弘扬海丝文化,厚植爱国爱乡情怀,增进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承自觉,主动融合“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赓续中华文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文/图 邓雨晨 倪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