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微寻蝶,风雨共济“实践团来到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开启以”振兴乡村发展,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基于目前民间传说传承断代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大众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梁祝传说“的关注度和保护度。高校学子根据专业所学,创新梁祝传说的传播方式,将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促进马坡镇经济发展,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乡村振兴。
图一 “青微寻蝶,风雨共济“实践团与马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梁祝墓前的合影
实践团指导教师是山东大学古典文学博士刘冰莉。曾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立项的有《在“互联网+地域文化”背景下打造乡村特产品牌——以莱芜特产为例》《基于5G新时代互联网视阈下齐长城文化创意开发研究》,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佳佳农——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和传播》获铜奖,参与地域文化横向课题《历城县府旧址(市立三院老城墙)资料画册专题片制作》《济南市淌豆寺资料制作》等。实践团成员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广播电视学和社会管理学组成,跨年级、跨专业的综合性组队,为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搜集梁祝文献,传承“求知若渴“的态度
济宁,一座拥有着丰富文化资源和深厚历史渊源之城。它是春秋走来的“孔孟之乡”,是“梁祝化蝶”中的记忆之城,更是无数生命叠加的精神之城。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它被不断雕刻琢磨,西周赋予它名字,唐宋给了它庄严,明清让它有了记忆。
实践团来到济宁市之后,先一同前往济宁市博物馆,搜集珍藏在博物馆中的“梁祝”文献资料。庆幸的是,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实践团成员最后在二楼的“济宁风俗展”中成功寻找到了有关“梁祝传说”的记载。
图二 博物馆二楼济宁风俗展厅内有关梁祝传说的资料记载。
拜访梁祝故里,品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家仔细看,现在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闻名遐迩的梁祝墓了。”济宁市马坡镇青工委副主任王广鹏对同学们解说道。墓碑为圆头碑,高1.84米,宽0.84米,碑上没有雕龙画凤,活灵活现,而是周边用合去雕镶,上刻楷书文字26行,正文758字,全文共841字。
传说在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途径于此,奉旨重修。其所立墓碑于2003年出土,随即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2013年10月,梁祝墓地正式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济宁市民间文学《梁祝传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考证,马坡梁祝墓碑是中国十处梁祝墓中唯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刻立时间最早的一块碑。它的发现,为学界关于梁祝传说起源地的争论提供了重要证据。
图三 马坡镇青工委副主任王广鹏在向同学们介绍梁祝墓的相关知识。
开好非遗课堂,坚定守护文化的决心“青微寻蝶,风雨共济”实践团队有幸参加了梁祝文化的座谈会,由研究梁祝文化10多年的资深爱好者吴琦先生给同学们讲解。此外,吴先生还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梁祝邮票,以深刻感受梁祝文化的发展演变。活动之后,实践团成员与吴先生互动交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门独特的非遗课堂近一步提高了大家对民间传说的了解,也开阔了大家的学习视野。
图四 实践团成员在马坡镇人民政府听梁祝文化资深爱好者吴琦先生讲解梁祝邮票的演变过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微寻蝶,风雨共济”社会实践团一路扎实调研,始终秉持着“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学习理念,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要求。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贡献出一份力量。只有拥有了深厚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好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唯有此,青年人方能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作者:谭阳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