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暑”悉非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在队长蒋未的组织下,对江苏省非遗博物馆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展开了深入调查。此次活动的带队老师为刘晓迪老师与马茜老师,为团队活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参加的团队成员有栾昕、沈星、陈晓雪、陈诗悦、严婷、邢宏月、朱康博、王铭枫、倪晓宇。
在国家对非遗保护和文博事业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博物馆+非遗”模式的保护性生产成为新亮点。而非遗传承人因其非物质性、无形性,以及民间性、草根性,缺乏社会关注度。团队以走访调查的形式深入江苏省内各级非遗博物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精髓。团队成员来自江苏南京、苏州、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利用暑假时间走进家乡非遗博物馆,深入调研非遗文化保护与弘扬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与可行性对策,利用师范专业优势探索非遗社会化保护的前进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陷入传承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其“非物质”的属性。它不像物质遗产那般拥有具体形态,它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依托文字或典籍,而是依靠一代代人的亲手相传。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树根和树干是其根本,长出的枝、花、果实可以通过嫁接的方法产生新品种,但根本的文化特性、传统技艺不能随意嫁接。一门手艺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在今天与我们相见,离不开传承人的初心与坚守,保留了这份“原汁原味”的手艺。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活的载体与可持续的基础。“暑”悉非遗小队成员利用学校及导师的资源优势,积极联系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徐州剪纸传承人张丽君、纸塑狮子头传承人刘印玲、淮安农民画传承人赵书环、盐城射阳农民画传承人成广东。成员们了解并学习相关技艺,做传统文化的传递者,保持非遗和生活的紧密关联,成为非遗文化传统的知情者。此外,在该基础上团队依托专业素养分析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现状,讨论如何给予传承人足够的文化关注与人文情怀,并提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效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民间性,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所以它可以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随着科技、媒体的飞速发展, 非遗传承越来越注重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暑”悉非遗团队积极探寻传承新思路,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非遗“活”下来,让非遗“火”起来。(作者:蒋未)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