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与石的交响中,他不仅镌刻着方寸之间的乾坤,更延续着一条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文化血脉。作为孔子第76代孙,孔令笙的人生轨迹似乎早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然而,他选择的并非著书立说,而是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铿锵声中追寻一条与众不同的文化传承之路。
孔笙,孔子家族令字辈,亦孔令笙,孔子第76代孙,山东曲阜人士,书香门第,篆刻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是古印的收藏爱好者;
血脉中的金石之声:从曲阜到艺术殿堂孔令笙出生于山东曲阜,这片浸润着儒家文化的土地,是他艺术生命的起点。作为圣人后裔,他自幼便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然而,与先祖的“述而不作”不同,孔令笙更渴望一种能够直接触碰、塑造世界的表达方式。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恰好在此时进入他的生命。一方青田石,一把刻刀,成为了他与历史对话的媒介。他回忆道:“小时候看长辈们使用印章,那方寸之间的文字与线条,仿佛蕴藏着无穷的魔力。”这种魔力引领他走上了篆刻艺术的道路,将个人爱好淬炼成了专业追求。
非遗传承的当代使命:让篆刻“活”在当下作为篆刻非遗传承人,孔令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复制古人技法,而是要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篆刻在过去是实用艺术,而今更偏向审美表达。”孔令笙在教学中常常强调,“我们需要理解古人的精神,而不是机械模仿其形式。”他创新性地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篆刻,使这一古老技艺既保持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孔令笙的工作室,来访者能看到他正在创作的一系列以“论语”名句为内容的印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通过他的刻刀被赋予新的视觉形态。他说:“每一方印章都是一次与先祖的对话,也是一次向当代社会传递传统文化价值的尝试。”
![]()
孔令笙篆刻作品
教书育人:延续文化血脉的新路径除了艺术创作,孔令笙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培养新一代篆刻人才。在他看来,教学相长是儒家传统在当代的实践,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篆刻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修养。”孔令笙的学生们都知道,老师最看重的不是他们刻得有多快、多像,而是对每一刀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他常常带领学生研读古代印谱,分析文字演变,从源头上把握篆刻艺术的精髓。
跨文化对话:篆刻的世界语言“篆刻是一种世界语言。”孔令笙发现,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国观众,也能感受到篆刻的形式美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在一次巴黎的展览中,一位法国观众告诉他:“虽然我不认识这些汉字,但我能感受到其中平衡、和谐的美感,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太极哲学。”这种跨文化的共鸣让孔令笙更加确信,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将篆刻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这一古老艺术在更广阔领域的可能性。
作为孔子第76代孙,孔令笙没有选择一条容易的道路。他拒绝躺在祖先的荣光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他的刻刀下,篆刻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与当代对话的艺术形式。“先祖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理解这并非不创新,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孔令笙说这话时,手中正摩挲着一方即将完成的印章。那上面刻着四个字:“温故知新”——重温旧知,启迪新知。这或许正是他,作为圣人后裔和非遗传承人,最好的写照。在机器雕刻日益普及的今天,孔令笙依然坚持手工创作。每一刀、每一划,都是手与心的交融,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回响。正如他所说:“篆刻的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瑕,而在于其中蕴含的人的温度与精神。”这温度,源自两千五百年的文化积淀,也将在他的手中,传递给下一个千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