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有人以求知的热情不断探索前行,也有人以责任与担当守护行业的发展。赵冰洁,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使命感的学者。她本科毕业后深耕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先后于武汉大学取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专项研究,夯实学术根基;为进一步精进专业能力、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她又主动完成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方向进修。自2003年至今,她始终在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执教,在教学、科研与行业服务三大领域齐头并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近日,本报记者有幸采访赵冰洁老师,请她分享科研之路上的点滴与思考。
记者:赵老师,您最初为什么会选择进入电子信息技术工程这一领域?这个方向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赵冰洁:选择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既是兴趣所致,也是责任驱动。早在我攻读硕士期间,就深深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中所涉及的智能化问题所吸引。当时很多传统系统还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与精度都有待提升,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我看到突破瓶颈的可能。后来我赴美国进修时,接触到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的结合,尤其是在智能决策和预测建模方面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电子信息工程不仅仅是“硬件+软件”的叠加,而是一种可以重塑行业格局的技术体系。比如在交通、能源、海洋等复杂环境中,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让系统更智能、更可靠,甚至能够为突发情况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对我而言,进入这个领域意味着不断探索“如何让技术服务社会”。它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更是一种长期的价值认同。我相信,工程技术的使命感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电子信息技术正是连接科学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记者:您在上海海事大学已经工作二十余年,一直承担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在您看来,教师如何平衡这两者?
赵冰洁:在我看来,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科研让教师保持学科的前沿性,而教学则让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我举个例子:当我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时,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奖,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真实问题中锻炼综合能力。比如2015年我们团队获得全国二等奖、上海赛区一等奖,那背后是学生们一次次失败后的迭代改进。他们在实验室里熬夜调试电路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而作为教师,我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同行者”。我常常告诉学生,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敢于把自己的思路拿出来与世界交流。正是因为有了教学中的互动,我的科研也获得了新的灵感与动力。换句话说,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反过来推动了我不断反思和优化研究路径。
记者:您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是“无线传感器的自适应网络时空随机覆盖机理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您能具体谈谈这项研究的意义和挑战吗?
赵冰洁:这确实是我科研生涯中最让我难忘的项目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物联网的重要基础,在环境监测、海洋探测、灾难救援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在复杂、动态、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网络覆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我们提出的“时空随机覆盖机理”,核心在于突破传统静态覆盖模型的局限。传统研究往往假设传感器节点分布固定,但现实场景中,无论是风浪影响下的海洋监测,还是救援现场的动态部署,节点分布都可能发生变化。我们的研究尝试从概率模型入手,建立一种动态时空覆盖理论,让网络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从而保证覆盖效率与通信可靠性。
这一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还为“数字海洋”“智慧交通”等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能获得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鼓励,更是对整个团队坚持不懈努力的认可。它让我更加确信:只有扎根于现实问题的研究,才能真正推动学科的发展。
记者:您的科研成果中,还有“长三角海域物联网智能通航监测网络系统V1.0”和“基于XGBoost-LSTM和GWO的太阳能发电电量预测系统V1.0”。这些项目兼具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价值,您如何看待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赵冰洁:科研的价值在于“从书桌走向社会”。如果成果只是停留在论文里,它的意义是有限的。比如“长三角海域物联网智能通航监测网络系统V1.0”,就是在大量基础研究的积累之上诞生的。我们希望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船舶态势的实时感知和智能调度,提升长三角关键水域的航运安全。
而在能源领域,我们研发的“基于XGBoost-LSTM和GWO的太阳能发电电量预测系统V1.0”,利用了XGBoost-LSTM与灰狼优化算法(GWO)的结合。这项工作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实践。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其高效利用离不开精准预测。我们希望通过模型优化,让电网运行更稳定,也为绿色能源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我始终强调,科研要有“双重价值”:既要有学术创新性,也要有应用可行性。只有两者兼顾,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记者:您还担任过“互联网+”大赛评委、以及2024-2025年度中国知网评审专家。在这些评审工作中,您有哪些心得和感悟?
赵冰洁:作为评审,我最大的感受是“责任重大”。在“互联网+”大赛中,我看到许多年轻学子提出的创意,虽然有的尚不成熟,但那种敢想敢试的精神令人振奋。这让我意识到,青年学生的创新力需要被更多看见和支持。评委的职责不仅是打分,更是给予他们建设性的反馈,让他们未来能走得更远。
在知网担任学术评审,则让我体会到另一种责任——对学术生态的守护。近年来,学术界面临原创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作为评审专家,我非常看重论文的创新性和逻辑性,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热词”。学术研究需要耐心与深度,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严格把关,推动一种更加健康的学术氛围。
记者:从科研到教学,从评审到项目落地,您扮演了多重角色。您如何看待电子信息技术工程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
赵冰洁:我认为,这个领域正在进入一个“跨界融合”的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交通等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技术生态。未来的研究,不仅要解决“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更要关注“如何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比如智慧海洋领域,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还要思考如何在复杂环境下保障通信与能源供给;在智能交通方面,不仅要实现车辆与道路的互联,还要兼顾系统的鲁棒性和人机协同。这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学科深度,又要有跨界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挑战。
记者:展望未来,您个人在科研与教学上有哪些规划或目标?
赵冰洁:未来几年,我会继续深入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态优化问题,并拓展到水下声学传感器网络、智能能源管理等前沿方向。同时,我也希望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结合,例如与港航企业、能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实验室的成果真正进入应用场景。
在教学方面,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能力的学生。科研成果终究是阶段性的,但人才培养才是可持续的。只有不断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工程师,我们的学科和行业才会不断前进。
记者:最后,您有没有想对有志进入电子信息技术工程领域的年轻人说的话?
赵冰洁:我想说,科研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它需要热情,更需要耐心。你们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也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往往是通向创新的必经之路。
在电子信息技术工程这个领域,挑战永远存在,但机会也同样巨大。只要你们愿意投入,就一定能在某个细分方向上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要始终记住: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让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才是科研最有价值的意义。
采访结束时,赵冰洁依然语气温和,却字字坚定。她的科研之路,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对社会的真诚回馈。从课堂到实验室,从项目到评审,她始终在不断转换角色,但不变的是那份探索真理、造福社会的初心。在她看来,科研没有终点,教育没有终点,而责任与使命也没有终点。正是这种信念,让她和她的团队在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航程中不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智慧与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kj015
近日,渝丰科技为期两天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一、系统化培训筑牢人才基石渝丰科技始终坚信,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二、创新沃土孕育无限可能作为行业内的科技...
刘佳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有人以求知的热情不断探索前行,也有人以责任与担当守护行业的发展近日,本报记者有幸采访赵冰洁老师,请她分享科研之路上的点滴与思考记者:赵老...
导语:“京台邻里・悦动相伴”2025京台社区发展论坛暨两岸文体嘉年华在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圆满举办2025年11月21日,“京...
军人,在中国是最崇高的职业。军队,是国家存在的底线和保障日前,由鹤岗市工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工农区人民武装部、中国人寿财险鹤岗中心支公司承办的役前新兵爱国教...
——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概念验证专项成果转化项目践行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中心授权重大创新科研项目国家省部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