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突然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等怪异动作,家长们往往先是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可怎么纠正都没用。但其实,这些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坏习惯,而是抽动症的信号。

10岁的小白(化名)在学校被同学起了个“挤眼怪”的外号。起初家长发现他总频繁眨眼,以为是看动画片太多眼睛疲劳,便限制了他的屏幕时间,还买了眼药水,但症状丝毫没有缓解。没过多久,小白又开始频繁耸肩,写作业时还会突然扭脖子,老师也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因小动作被点名批评。
家长带着小白辗转多家医院,有的医生诊断为“结膜炎”,有的认为是“坏习惯”,直到3个月前在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被确诊为“中度抽动症”,此时的小白不仅运动性抽动加重,还出现了频繁的发声性抽动,因害怕被同学嘲笑,他开始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敏感。
针对小白的情况,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制定了“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家庭指导”的综合方案,经过两个月的系统干预,小白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后续也未在复发,重新变回了那个爱运动、爱交流的阳光少年。
解密抽动症三个阶段的症状差异
第一阶段:轻度预警期——“小动静”藏着大信号
轻度抽动症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萌芽期”,此时症状单一且轻微,常被误判为“疲劳”“坏习惯”或“过敏”。这个阶段的核心特征是“单一类型抽动”,即仅出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中的一种,发作频率低、持续时间短,且具有明显的情境差异性。

运动性抽动多表现为面部或颈部的细微动作,比如频繁眨眼、皱鼻子、吸鼻子、轻微耸肩、单侧摆手等,这些动作通常是不自主的,但在孩子专注做喜欢的事(如玩游戏、看绘本)时会明显减少,而在紧张(如考试、见陌生人)、疲劳或兴奋时会加重。发声性抽动则以简单声音为主,常见的有反复清嗓子、干咳、小声哼哼、吸鼻子发出的声音等,不会出现复杂语言或污言秽语。
这个阶段的症状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影响极小,很多家长都会抱着“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的心态拖延,殊不知这正是干预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中度进展期——“组合动作”开始干扰生活
若轻度抽动症未得到及时干预,在学习压力增大、家庭关系紧张、睡眠不足、感冒发烧等诱因刺激下,就会进入中度进展期。这个阶段的关键变化是“抽动类型叠加+频率升级”,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会同时出现,症状组合更复杂,发作频率显著增加,开始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
运动性抽动会从单一动作发展为“组合套餐”,比如眨眼时会同时伴随皱眉、耸肩和歪头,或者走路时出现踮脚、手臂摆动和腰部扭转的联动动作;发声性抽动也会从简单声音升级为更明显的表现,如频繁发出“啊”“哦”等固定声响,甚至出现模仿他人说话的“回声现象”或重复自己话语的“重复语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个阶段孩子会因抽动症状遭遇社交困境:课堂上频繁抽动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与同伴玩耍时因怪异动作和声音被嘲笑,逐渐出现社交回避;部分孩子会刻意抑制抽动,反而导致情绪紧张、易怒,甚至出现亲子冲突。
第三阶段:重度危机期——身心双重受创的“重灾区”
重度抽动症是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此时抽动症状复杂多样且难以控制,更可怕的是会伴随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双重打击。这个阶段的核心特征是“复杂抽动+共病缠身”,孩子不仅无法正常生活学习,还可能出现长期的心理创伤。
复杂运动性抽动的表现极具破坏性,比如身体反复旋转、大幅度甩手、自我拍打头部、模仿他人的动作(如模仿老师讲课的手势),严重时会出现咬手指、撞墙等自我伤害行为;复杂发声性抽动则会出现“污言秽语症”,即不自主地说出脏话、不雅词句,或者重复无意义的复杂语句,突然发出尖锐的尖叫声等。
在心理行为方面,重度抽动症患儿常合并多种共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焦虑症、抑郁症等。他们无法正常参与课堂学习,甚至需要休学;难以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容易被孤立;长期的症状困扰和负面评价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部分孩子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自暴自弃的极端行为。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强调:抽动症的“升级”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家长忽视早期信号、干预不当的结果。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的冷静应对和科学干预至关重要。切勿因“怕孩子被贴标签”而回避治疗,也不要轻信偏方盲目用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孩子的病情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做好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才能帮助孩子摆脱抽动症的困扰,健康快乐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