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膜天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吕晓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膜产业在过去三十年中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成为环保、饮用水净化、非常规水源开发等领域的核心支撑技术。他指出,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材料革新推动了行业整体进步,并为“十五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吕晓龙指出,膜技术队伍日益壮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在超微滤膜材料方面,从早期的聚砜、聚丙烯材料,逐步进化为性能更优的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材料,这一材料在国内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和连续膜过滤技术已发展成为环保水处理中的通用技术,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水平。这些变革不仅体现了技术迭代的加速,也反映了产业从依赖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在创新驱动方面,吕晓龙强调,面对技术挑战和市场变化,持续研发与核心技术突破是关键。他介绍,公司前身为高校研究所,是中国最早从事中空纤维膜产业化研究的单位之一,五十年来始终注重系统化技术创新,覆盖膜材料、膜组件及工艺技术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积累,公司进一步拓展至反渗透膜和中空纤维纳滤膜等新产品研发。其中,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取得显著突破,膜通量从每平方米15升提升至30升以上,而作为能耗关键指标的气水比则从7-10降至2以下,该成果近期荣获行业技术进步奖项,体现了能效提升与成本优化的双重进展。
这些技术创新最终体现在实际应用中,为经济社会带来切实效益。吕晓龙举例说,膜生物反应器新技术已在污水处理领域实现大规模推广,不仅提升了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还降低了运营能耗,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工业节水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膜技术正逐步渗透至特种分离、高品质供水及资源回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社会价值。
面向“十五五”规划,吕晓龙认为,行业将进入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的新阶段。当前,常规水处理膜产品趋于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差异化发展应对挑战。公司计划在现有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加强在特种膜分离、纳滤膜及高端反渗透膜等领域的投入,开发适用于电子、医药等行业的高端膜产品,如超纯水、无菌水终端过滤膜,并拓展高效短流程工艺在工业节水、海水淡化等集成系统中的应用。这些布局旨在抓住新兴需求,推动膜技术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吕晓龙总结说,中国膜产业历经三十年积累,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市场生态。未来,随着创新持续深化和应用场景拓展,膜技术有望在解决水资源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等全球性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产业各方应携手推进技术协同与生态合作,共同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