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于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工业纯化与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吸附分离材料正在经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其技术演进与应用拓展正为我国多个战略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吸附分离材料作为工业领域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壁垒强的细分学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资源利用效率、生产工艺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程度。于洋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吸附分离技术已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并在多个应用领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路线。
在技术创新方面,吸附分离技术正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场景融合的发展趋势。于洋表示,以蓝晓科技为例,公司通过构建覆盖多学科的项目库、应用场景的丰富创新、商业模式的重塑,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布局。特别是在战略金属资源领域,蓝晓科技首创的"吸附+膜"集成的盐湖提锂技术路线已成为行业公认的产业化方案,在国内外多个盐湖矿区实现应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在应用拓展层面,吸附分离技术的价值正从传统的水处理、食品加工向新兴的湿法冶金、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快速延伸。这种跨领域的应用迁移,既反映了基础材料的通用性特征,也体现了产业链下游对高精度分离纯化技术的迫切需求。于洋举例到,在稀有金属提取领域,先进的提镓树脂工艺推动了国内原生镓生产工艺的全面升级;在镍、钴、铀等战略资源的规模化提取方面,吸附分离技术也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提高资源自给率提供了技术可能。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吸附分离技术正处于从单一材料供应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变的重要阶段。于洋认为业内企业应通过建立专业的中试基地、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机制等措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这种"研发-中试-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不仅加速了技术创新迭代,也为行业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技术人才。
面对"十五五"新发展阶段,吸附分离材料产业将迎来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于洋强调行业需要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应用推广等方面协同发力,特别是在技术的"深水区"和"无人区"加强布局。随着全球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生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吸附分离技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价值。
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吸附分离技术有望在更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从提高金属回收率到降低能耗,从提升产品纯度到减少环境污染,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完善产业化基础设施,将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应用创新,吸附分离材料产业正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今天,这一专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并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中展现中国创新的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