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强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膜产业历经三十年发展,已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技术自主化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不仅扭转了高端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也为民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行业发展,徐强强指出,膜产业最重要的变革在于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突破,并在微滤、超滤、MBR、反渗透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作为国内分离膜行业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招金膜天深度参与了这一进程,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主持或参与了3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了膜材料与膜工程的技术规范与产业化发展。
在创新驱动方面,徐强强强调,公司以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升级痛点和市场导向为聚焦点,构建了产学研协同的研发体系。他特别提到近期推出的“领先系列”节能型大通量MBR膜,该产品通过材料改性和曝气技术优化,实现了能耗降低30%至50%,有效解决了传统MBR技术运行成本高、维护频繁等行业难题。此外,运用新一代聚合物合金材料界面聚合而成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采用特殊抗污染涂层及宽进水流道等创新设计,搭配高强度外壳结构及精密零部件,实现产品的高脱盐效果,并有效延长使用寿命。系列成果体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也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膜技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应用端。徐强强以青岛白沙河棘洪滩水厂项目为例,介绍了膜技术在市政自来水提标领域的成功实践。该项目在46天内完成了从承接任务到饮用水标准全面达标的改造工程,不仅完成了保障上合峰会饮水的重要使命,也成为膜法自来水处理的示范案例,体现了膜技术在提升水质、保障民生方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面对“十五五”新阶段,徐强强表示,行业将进入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的关键时期。过去三十年,膜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发展,未来行业将开启从1到10乃至100的质的飞跃,企业需以创新为引擎,推进高端化、数智化、精益化和国际化发展,并拓展海水制氢、盐湖提锂等新兴领域。同时,他提到将借助“一带一路”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集团海外资源网络推动中国膜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在谈及行业生态时,徐强强指出,国产膜技术与国际顶尖水平在部分领域已不相上下,但在高端特种分离膜方面仍存差距。他呼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努力:技术端需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应用端应消除对国产技术的偏见,原材料端则需加强核心材料自主供应。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动中国膜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
对于未来,徐强强持乐观态度。他透露,公司正借助集团在海外金矿项目的网络布局,将膜技术推向“一带一路”市场。“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膜技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机遇。”同时,在海水制氢、盐湖提锂等新兴领域,国产膜技术也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