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钟从香港到福田,1小时左右从香港到广州,广深港高铁正悄然重塑大湾区居民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清晨,在香港工作的顾先生从容地从深圳的家中出发,通过广深港高铁前往香港上班。这样的“双城生活”,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居民的日常选择。自2018年9月23日开通运营以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已累计运送跨境旅客1.05亿人次,这条钢铁巨龙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在深度融合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社会能量。
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脉络可追溯至百年前。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通车,首次打开了香港与内地的陆路通道。这条铁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几度中断,但两地的情感从未被割断。改革开放后,广九直通车开始运营,成为两地往来的重要通道。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香港进入全国高铁网,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交通迎来了新时代。从广九铁路到广九直通车,再到广深港高铁,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联络之线越来越畅通。
广深港高铁最具创新性的举措之一是在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通关程序。乘坐高铁的旅客可在西九龙站内先后完成出入境手续,无需在两地口岸分别排队等候。这种通关模式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相比“两地两检”模式,“一地两检”为旅客节省约20分钟的通关时间。香港《文汇报》社评指出,高铁“一地两检”方案经过人大常委会批准和香港本地立法程序授权,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香港商报》则认为,此种巧妙和具创新性的安排实现了多方面共赢,既发挥了高铁的效益,又方便了市民出行。
广深港高铁的最大魅力在于其惊人的通行速度。数据显示,香港西九龙站至福田站最快仅需14分钟,至深圳北站最快18分钟,至广州最快48分钟。这样的高效通行让“一小时生活圈”从概念变为现实。“我每天都在深圳和香港之间通勤,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特别方便,真正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圈’。”在香港工作、在深圳居住的顾先生笑着说。针对通勤、差旅人群的出行特点,铁路部门推出了计次票、定期票等新型票制产品。旅客无需提前购票,凭“席位预约”或“直接刷证”即可乘车,真正实现了“公交化”运营。
广深港高铁不仅改变了通勤方式,也重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格局。一位俄罗斯旅客表示:“我和朋友从广州来香港玩,我们坐最早的一趟高铁,可以在香港玩一整天,非常方便。”
铁路部门通过新增直达站点、加密列车开行频次等措施,将大湾区核心城市紧密衔接。这推动了形成“上午吃早茶,中午游维港,晚上赏灯光秀”的“一程多站”旅游新模式。旅客陈先生表示:“高铁开行这么密集,我们外地游客就有更多选择,可以白天在香港玩,晚上回深圳住。”
为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铁路部门从细处着手,多措并举优化服务。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客运员均熟练掌握粤语和英语,为旅客提供精准高效的指引与帮助。深圳北站、福田站配备免费充电设备,母婴室、儿童娱乐区一应俱全,让候车体验更舒适。针对跨境旅客遗失物品的问题,福田站与香港西九龙站建立合作关系,优化了遗失物品交接流程。让遗失物品能迅速转运至福田站、香港西九龙站,方便旅客领取。
广深港高铁的效益远超交通范畴,它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这片面积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的热土,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3万亿元。
以不到全国1% 的国土面积、6% 的人口总量,创造出了全国11% 的GDP。广深港高铁使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优势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互补与整合。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有着深厚的商业底蕴;深圳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香港则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高铁将这些城市串珠成链,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如今,从香港西九龙站出发,已可直达内地99个车站,远超最初的40多个。随着深圳湾口岸、东莞市轨道交通13号线的陆续开通,湾区“大号地铁”串门不再是想象。广深港高铁不仅缩短了粤港间的时空距离,更推动了沿线城市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它如同一条流动的血脉,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文/罗江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