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以38亿美金、13年时间完成首个人类基因测序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曾属于顶尖科研领域的技术,如今会走进寻常百姓家。而推动这一切发生的,正是伯温生物CEO林黎明——一位从协和实验室走出,在基因行业深耕12年的“生命解码者”。从义无反顾奔赴华大的热血青年,到历经创业试错的探索者,再到如今引领基因体检蓝海赛道的领航人,他用坚持与创新,正在改写普通人与基因科技的距离。
孤勇奔赴:从协和骄子到华大基因检测骨干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这句当年让无数学生报考生物专业的口号,在林黎明求学时却略显“骨感”。彼时,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并不明朗,有人调侃“学好生物,酿酒剪发两不误”。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的林黎明,却从细胞的微观世界里,看到了生命科学的巨大潜力。
协和的求学经历,为林黎明打下了扎实的专业根基。细胞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核心领域,让他深刻理解了生命的底层逻辑——每个细胞都蕴藏着完整的生命密码,而这些密码的解读,或许能解开人类健康的诸多谜题。毕业之际,当身边同学还在纠结“酿酒还是剪发”时,林黎明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深圳。
“华大基因太牛了,它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可是和阿波罗登月、原子弹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计划!”提起当年的选择,林黎明眼中仍有光芒。20多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由6个国家联合完成,中国是其中之一,而华大基因正是中国参与这一计划的核心力量。对于渴望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的林黎明来说,华大无疑是最理想的平台。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奔赴华大的方式——没有投简历,没有提前联系,拎着一个包就从北京飞到了深圳,在华大集团对面的宾馆住了下来,给自己定下“一周内必须入职,否则就开理发店”的期限。这份看似冲动的孤勇,背后是对行业的精准判断和对自身专业的底气。“我研究过华大的创始人汪建,他是个有情怀的‘鬼才’,我坚信这家公司能做成大事。”
或许是这份诚意与专业的契合,第二天,林黎明就成功入职华大基因,从事遗传分析报工作。这份工作,恰好让他的细胞生物学专业与基因解读需求完美匹配——把人类2万多个基因对应的ATCG代码,转化为能看懂的疾病风险提示,从海量数据中定位导致耳聋、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关键基因位点。短短一两年时间,他就成长为高级遗传分析师,参与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遗传病知识库,把基因解读这项核心技能做到了极致。
在华大的6年,林黎明不仅掌握了基因科技的核心技术,更见证了中国基因行业从0到1的崛起。“人类基因组计划让中国和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这是我们的幸运。”他深知,基因科技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里的论文,而在于能否真正服务于人。这份认知,为他后来的创业之路埋下了伏笔。
创业试错:从“孤军奋战”到“厚积薄发”
“在华大待久了,就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跳出舒适区,做一些更贴近普通人的事情。”随着华大即将上市,组织架构逐渐固化,“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格局让渴望突破的林黎明萌生了离开的想法。2019年左右,他从华大辞职,开启了第一次创业。
这次创业,他瞄准了基因检测报告解读的痛点——当时很多患者拿到基因检测报告后,看不懂复杂的数据,而部分医生也缺乏专业的解读能力。于是,林黎明和合伙人开发了一个遗传咨询APP,想搭建一个第三方解读平台。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发APP的成本远超预期,推广更是难上加难,毕竟基因咨询还是个小众领域。”坚持一年后,由于缺乏资源和商业模式的支撑,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现在回头看,那次失败其实是好事。”林黎明坦言,第一次创业让他明白,基因科技创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商业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前我对校友会、老乡会这些资源完全不感冒,觉得做好技术就行,直到创业碰壁才发现,资源和商业模式同样重要。”
带着第一次创业的教训,林黎明选择加入深圳海普洛斯公司,担任合伙人兼子公司CEO,从创业者转型为职业经理人。这四年的经历,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关键沉淀期”。在海普洛斯,他全面接触了基因行业的商业化运作——政府端、医院端、C端的不同推广模式,公司的体系化管理,团队的搭建与运营,这些经验让他对基因科技的商业化路径有了清晰的认知。
“职业经理人阶段,我学会了怎么把技术变成可落地的产品,怎么让更多人接受基因检测。”林黎明发现,当时基因检测行业存在两个极端:要么是十几万一次的高端检测,普通人消费不起;要么是娱乐化的廉价检测,缺乏医学参考价值。而中间的“医学级全民基因体检”赛道,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个发现,让他再次燃起了创业的热情——他要做一款普通人消费得起、真正有医学价值的基因体检产品。
2023年5月30日,伯温生物正式成立。这一次,林黎明不再是孤军奋战——四年职业经理人积累的资源、团队管理经验,加上12年基因行业的技术沉淀,让他的创业之路走得格外“丝滑”。公司成立不久就拿到了天使轮融资,如今正筹备A轮,估值已达两亿元。“资本是锦上添花,我们更看重自己的造血能力。”林黎明的务实,让伯温生物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节奏。
走向蔚蓝:选择基因体检蓝海,深耕全民健康新赛道
“基因行业很多细分赛道已经是红海了,比如产前诊断、肿瘤靶向用药,头部企业已经形成格局,但基因体检赛道,我们是第一批深耕者。”林黎明对伯温生物的定位十分清晰。不同于产前诊断的精准医疗场景,也不同于肿瘤早筛的细分需求,伯温生物聚焦的“基因体检”,是针对普通人的全基因组检测——一次性解读2万多个基因、3000万个位点,从源头预判健康风险。
在成立伯温生物之前,林黎明已经见证了基因检测成本的“断崖式下降”:2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38亿美金,10年前一次全基因组检测还要十几万元,而如今,伯温生物已经能把价格压到千元级别。“技术的进步和国产化设备的普及,让全民基因体检成为可能。”林黎明解释道,华大等前辈企业已经攻克了基因测序的核心技术难题,而伯温生物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技术转化为普通人用得起、用得好的产品。
伯温生物的核心优势,在于林黎明深耕12年的“基因解读能力”。“买设备、建实验室不难,难的是把ATCG的代码翻译成准确的健康提示。”林黎明说,基因解读需要庞大的知识库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比如同样一个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和多种疾病相关,需要结合人群数据、临床案例进行精准判断。为了提升解读效率,伯温生物开发了“天罡大模型”,用AI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目前每月能完成6000多人份的检测解读,未来借助大模型,月处理能力可提升至几万份。
更重要的是,伯温生物构建了“检测+解决方案+治疗”的闭环服务。“我们不只是给用户一份检测报告,更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林黎明举例,若检测出用户有H型高血压基因,会建议补充活性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若发现地中海贫血基因,会对接基因治疗资源——如今地中海贫血已能通过基因编辑治愈,而耳聋、血友病等遗传病的基因治疗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苏玉来教授已经通过基因修正,让5个耳聋小孩恢复了听力,基因科技已经能‘逆天改命’了。”
在商业模式上,伯温生物走出了多元化路径。除了与大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合作,把基因体检纳入健康管理体系,还推出了基因体检礼盒,打造“送礼送健康”的高端礼品场景——“送一套基因体检,比送一箱茅台更有价值”。同时,公司还对接保险、婚纱摄影等渠道,让基因检测融入更多生活场景。“我们希望让基因体检像常规体检一样普遍,三年后实现千万级用户,2030年达到上亿用户。”林黎明的目标,是推动中国进入“人人有基因组”的时代。
初心如磐:从弟弟的遗憾到千万家庭的希望
“如果当年有现在的技术,我弟弟就不会一辈子听不见了。”提到从事基因行业的初心,林黎明的语气变得沉重。他的弟弟因遗传了父母双方的异常基因,一出生就患有聋哑症,在农村长大的他们,当时误以为是“奶水喂坏了”“打针打聋了”,直到林黎明进入基因行业,才明白这是可提前阻断的遗传病。
“我爸妈都是相同基因的携带者,他们健康,但子女有25%的概率会遗传两个异常基因。”林黎明说,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每1000对夫妻中,就有几对会遇到类似的隐性遗传病携带问题。如果在孕前做一次基因检测,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就能规避风险,让孩子免受遗传病的困扰。
正是这份亲身经历,让林黎明对基因科技的民生价值有着格外深刻的认知。“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患有遗传病,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其实这些悲剧大多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防。”他见过太多智力障碍、肌营养不良的患儿家庭,明明父母身体健康,却因为不了解基因风险,接连生下患病孩子,“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基因组数据,就能提前避开这些‘生命陷阱’。”
除了阻断遗传病,基因体检还能为普通人的健康管理提供精准指导。林黎明举例,同样是喝酒,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杯就脸红,这背后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基因的差异;同样的饮食习惯,有人血脂正常,有人却早早患上高血脂,这也与基因代谢能力相关。“了解自己的基因,就能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喝酒脸红的人少喝酒,有老年痴呆基因风险的人提前干预。”
对于外界关注的“基因预测天赋”问题,林黎明保持着科学的审慎:“天赋确实与基因相关,但目前数据量不够,还无法精准预测。等全民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或许能通过大数据预判孩子的特长,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始终强调,伯温生物的核心是“健康守护”,而非娱乐化的天赋检测,“我们要做的是让基因科技回归民生本质,帮助每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守护健康。”
创业愿景:走向全民基因组时代,推动每个人的健康革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让中国和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现在,我们要在1到100的赛道上领跑。”林黎明对中国基因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在基因科技领域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的快速迭代,更在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从产前诊断的普及,到肿瘤早筛的推广,再到如今基因体检的全民化,中国基因行业始终朝着“让科技惠及民生”的方向前进。
在林黎明看来,全民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健康管理模式。“以前我们是生病后再治疗,未来是提前预测风险、主动预防、精准干预。”他举例,老年痴呆曾被认为是“无法预防的老年病”,但现在通过基因检测能提前发现风险,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进行干预,结合未来的基因治疗,5年内或许就能实现临床治愈;而像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也能通过基因检测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减少发病概率。
伯温生物的努力,正是这场健康革命的缩影。从把基因检测价格从十几万降到千元,到用AI技术提升解读效率,再到构建“检测+治疗”的闭环服务,林黎明和他的团队正在一步步打破基因科技的“贵族壁垒”,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生命科学的进步。“我们做的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林黎明说,希望通过伯温生物的努力,让中国的遗传病发生率降低2/3,让更多家庭摆脱因病致贫的困境。
如今,38岁的林黎明依然保持着当年奔赴华大的热情,每天忙碌在实验室、医院、合作渠道之间。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本厚厚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白皮书》,扉页上写着一句话:“生命的密码,应当被每个人读懂。”这或许就是他12年坚守基因行业的初心——用科技打破“生命盲盒”,让每个普通人都能通过解读自己的基因,掌控健康的未来。
当被问及未来的目标,林黎明笑着说:“希望10年后,每个中国人出生时都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组报告,就像现在的出生证明一样普遍。到那时,‘认识自己从基因开始’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而这份看似遥远的愿景,正在他和无数基因科技从业者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现实。(文:岳鑫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近日,央视网《产业观察》栏目深入报道了国货护肤品牌“可逐”推出的冻干眼膜3.0 Pro(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备案号:苏G妆网备字2...
当2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以38亿美金、13年时间完成首个人类基因测序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曾属于顶尖科研领域的技术,如今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孤勇奔赴:从协和骄子到华大...
引言:在时尚与功能不断交织的当下,内衣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悄然而深刻的变革近期,尚普咨询集团向汕头市兰斯佰蒂服饰有限公司旗下专业胸贴品牌VNA芬斯狄娜,颁发市场地位...
引言:随着餐饮消费体验的持续升级与社交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对用餐的选择标准已从单一的功能性饱腹,进阶为对场景趣味性、口味多样性及体验独特性的综合考量近期,尚...
凌晨两点,45岁的张先生又一次失眠了最新医学研究显示,85%的中年男性都会面临类似困扰,而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细胞能量工厂NAD+的急剧衰减直到张先生在朋友聚会上...
当陇西的晨光漫过千年药垄,当甘南的清风拂过经幡之巅,当康尔家人的笑容绽放在高原圣地,五天四夜,一场融合道地溯源、生态探索与文化觉醒的旅程完美收官从接机那一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