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国庆双节同辉,本是齐鲁大地最该盛满丰实的时节。我乘车从潍坊返回临朐老家,车窗外的景象却让心一点点往下沉——记忆里该是金浪翻涌的田野,此刻被连天秋雨织就的灰蒙帘幕紧紧裹着,待收的玉米地成了一片泽国,成熟的花生秧烂得污黑,浑浊的积水漫过田垄,连远处的村屋都像浮在水面上,透着股让人揪心的湿冷。
往日坚实的田埂早被雨水浸泡的不见踪影,放眼望去,玉米秸秆歪歪斜斜地在积水中撑着,有的已拦腰折断。饱满的棒槌子耷拉着头朝下,还垂着水珠,外皮泛出暗沉的霉点,像极了路边乡亲们紧锁的眉头。一位大爷披着褪色的蓝雨衣,手里攥着半截发了白的玉米棒,指尖的泥水混着雨水往下淌,他望着成片泡在水里的成熟玉米,声声叹息里满是茫然与无奈。
、
邻村的曾大叔蹲在另一片地里,望着早该收获的花生红了眼。连续十多天的雨,把花生秧与果连接的“把”泡得全烂断了。他弯腰拨起几墩秧,看着倒是轻松,可拎起来的只有空落落的秧子,花生果全落在了泥里。“今年浇了三四遍水,眼看就是丰产年……”他喃喃着,声音里满是无力——点种子、扣地膜、打农药、流的汗,本盼着能换个好收成,却被这十多天的阴雨全打水漂了。
到了村头,没见往年过节的热闹劲儿,村委会倒是一派忙碌。听说县街领导早来了,管区干部分片守着,村干部跟着跑前跑后,出谋划策、亲力亲为。职能部门也各尽其责,县里早早公布了烘干企业的电话,让机器24小时不停转;村里还把收购鲜玉米的企业联系方式发到微信群里,就怕粮食再烂在手里。
走进村里,三轮车出出进进没个停。有的刚拉着掰回的玉米往家赶,雨水、泥水顺着车后挡板的缝往下滴,“嗒啦嗒啦”的声响,像在数着抢收的时辰。上坡路上,一对夫妻骑着三轮车,车斗里装着长虫皮袋子,两人都穿着水鞋——先把车停在硬实的路边,再深一脚浅一脚蹚进地里掰玉米,装袋、背出、再搬上车。雨还在下,淋在他们身上、打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水、泥水,还是忍不住的泪水,可手里的活儿从没停过——这是他们对一年坚守与付出的执念。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想:我们的衣食父母,从来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们的奢求不多,不求大富大贵,不求一夜暴富,不过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
这个假期里的一幕幕,也让我明白:未来的农村、农业、农民,要应对不可抗拒的天灾,从来不是靠哪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干部们的靠前指挥,是乡亲们的不等不靠,是职能部门的贴心服务,更是社会各界拧成一股绳的爱心,才把这到了嘴边的粮食,稳稳地守住。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只要上上下下共同守好我们共有的"粮心",那么,我们手中有粮,别说秋涝,就算摊上别的灾难,我们心中也不会慌张。
(作者王美山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街道聂家庄村人。潍坊市潍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兼潍城区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