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舞台再亮,抵不过老家东壕村的一声鸡鸣;贵州的邀约再诚,比不上礼县娃眼里对音乐的渴望。”站在甘肃陇南市礼县的声乐教室里,看着孩子们跟着琴键哼唱的模样,音乐人刘结合红了眼眶。谁曾想,这位如今扎根乡土的声乐老师,曾手握江南歌舞团的橄榄枝,也曾收到贵州音乐工作室的高薪邀约——可最终,他还是背着吉他,踩着尘土,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陇原大地。
刘结合的音乐脚印,本可以走向更繁华的远方。师从著名音乐人勒荣多吉,在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淬炼成钢,他的民族唱腔清亮婉转,早在几年前,就被江南的演出商看中,许以优厚的待遇;贵州的朋友也多次发来邀请,说那里的山水适合创作,能让他在歌手道路上走得更远。那时的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边是聚光灯下的歌手梦,一边是老家礼县空荡荡的音乐课堂——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想唱首像样的歌,却连个专业老师都找不到;想起每次回乡,总有人拉着他的手说“娃啊,能不能教教咱县的娃娃唱歌”。
“我走了,礼县的娃们,可能就少了个听音乐、学唱歌的机会。”2018年的那个春天,刘结合撕碎了手里的邀约函,把积攒多年的演唱笔记、音乐学院的教材打包,义无反顾地回了礼县。没有华丽的舞台,他就在城关镇东壕村租下一间小屋子当教室;没有充足的生源,他就挨家挨户去说“免费试课,咱教娃唱咱礼县的歌”。起初,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歌手不当,回来当“孩子王”;可刘结合不辩解,只是把自己的演唱经验揉进课堂:教孩子气息时,他会说“像吹家乡的麦浪,要稳要柔”;教孩子唱民族调时,他会讲《马泉山》里的故事,说“这是咱礼县的山,要唱得有感情”。
日子一天天过,小教室里的孩子越来越多。曾经连调都唱不准的娃,慢慢能完整哼完一首《大河边草原》;曾经不敢开口的腼腆丫头,站上了县里的歌唱比赛舞台。更让刘结合动容的是,有个来自山区的孩子,跟着他学了三年,去年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临走前抱着他哭:“刘老师,要不是你回来,我这辈子都不知道,自己也能唱着歌走出大山。”
如今的刘结合,不仅是孩子们的声乐老师,更是家乡的“歌唱者”。他把对礼县的眷恋写进歌里,《马泉山》里的晨雾、《天堂人间》里的乡情,都是他用旋律对家乡的告白;他把自己的教室当成“火种”,要让更多礼县娃握着音乐的“钥匙”,既能唱出心中的梦想,也能把家乡的故事唱给远方。
“比起当歌手,我更想当家乡娃的‘音乐引路人’。”夕阳下,刘结合的琴声和孩子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飘出教室,飘过高高的陇山,飘向弯弯的西汉水——那是最动人的旋律,也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最深情的回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