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系统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塑造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提供了重要指引。我国此时启动“人工智能+”行动,不仅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更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跃迁、构建智能社会的必然选择。此举既契合技术演进与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也彰显出国家布局未来竞争力的远见与决心。
自2015年全面启动“互联网+”行动以来,互联网已深度嵌入生产、生活与社会治理各个方面,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消费变革和民生改善的关键力量。“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与“跨界”,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融合创新,显著提升了社会信息化水平和运行效率。但也应看到,其在推动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与竞争力跃升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更强调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各行业实现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它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转变,借助机器的自主学习、推理与决策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服务升级,真正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智能发展新生态。
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并非对“互联网+”的替代,而是继承与发展、融合与赋能的关系。“互联网+”构建了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丰富应用场景与海量数据资源,而“人工智能+”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从“信息互联”到“知识创造”的跃升,共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推进“人工智能+”不能急于求成。当前AI技术仍处于快速演进阶段,不同行业融合路径差异显著,必须尊重技术规律与产业实际,分类施策、分阶段推进。《意见》所设定的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阶段目标,正体现出兼顾重点突破与全域推广、平衡技术不确定性与发展确定性的战略考量。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们见证的是技术驱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延续。十年前,“互联网+”为中国数字经济繁荣奠定基础;如今,“人工智能+”正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推动中国全面迈向智能经济与社会的新阶段。
武汉市蔡甸区玉贤街道办事处 陈伟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