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在武汉光谷拉开帷幕。这场围绕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的行业盛会,不仅是湖北在智能装备领域的重要布局,更藏着中部省份在制造强国战略下,借人形机器人赛道破解产业升级难题的思考与行动。
当下工业生产和生活里常见的机器人,多是机械臂和机器狗等传统程序化机器人,它们靠编程指引动作、按程序执行指令,动作标准规范,但缺少一定的灵活性。中金公司相关研报指出,机器人大模型的研究将是打破传统机器人控制瓶颈,走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有了聪明的“大脑”,就能精准理解指令,再加上一双“灵巧手”,就能让每一个指令都得到更贴近人的反馈。因此,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考验着AI实现“具身智能”的软实力,也检验着工业制造实现精准操控的硬实力。
湖北能瞄准这条赛道,绝非偶然。作为“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武汉光谷在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十分扎实。据报道,光谷目前已集聚光电子信息企业超5000家,其中不少企业为人形机器人的“眼睛”视觉传感器、“神经”芯片与算法提供核心支撑。同时,湖北还是全国汽车产业重镇,武汉经开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近年来在精密制造、动力系统等领域持续突破,这正好能为人形机器人的“骨骼”运动机构、“肌肉”伺服系统研发注入动能。在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如泛洲精密、橡隆科技、万集光电、亿纬动力等企业都有着造车背景。这种“光电子+汽车制造”的跨界融合,正是湖北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独特底气。
人形机器人遇上“智改数转”,促成了湖北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推进“智改数转”能让湖北工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以促使制造业在传感器、精密传动、人工智能算法等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又能催化湖北传统制造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让“智改数转”从车间里的设备升级延伸到了整个产业的生态重构。
当前,谁能在人形机器人这类“硬科技”领域站稳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湖北的探索,既是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支点”的产业突围,也是上在智能时代积累创新力量的缩影。当荆楚大地上的人形机器人迈出自主创新的脚步,它丈量的不只是技术的精度,还有中部崛起的高度,更有中国制造业向全球高水平制造业迈进的决心。
武汉市蔡甸区玉贤街道办事处 黄振宇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