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朱明月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摘 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可以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者,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持续传承和发展,这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高校应及时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理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态度,展开高效化、专业化的知行统一促进策略研究,全方位探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知行统一;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阐释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主客体的实践、认识关系中,还渗透着一种主体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或客体对于主体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根据价值的一般含义可以看出,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实体,价值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价值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深层的认识,是人们关于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的观念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分别指明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价值诉求。从国家层面看,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旗帜鲜明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从社会层面看,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旗帜鲜明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从公民层面看,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洁明了地对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基本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的现实分析
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大学是大学生向社会过渡的一个桥梁,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主体,他们开始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认同。在许多高校里我们随处可见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与组织,他们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或夯实文化知识,或热心回馈社会,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他们不仅是能力的锻炼,更是价值观培育上的一个生动课堂。受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大多数高校专注的是专业设置受否合理,就业率如何提高等。所有这一切都向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最终可能导致导致在传统教育里夹缝生存的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途径与载体相对单一。当代大学生处于人工智能时代,一系列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传递给思想相对不成熟,抵制能力弱的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他们在价值观选择上产生偏差。
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的策略选择
不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凭借如何高端的载体设备,但其最终目的都是直面学生传播思想理论及观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都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设计教学体系,在已有的思想理论政治课中创新课堂教学,通过高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历史、辩证和科学角度去深刻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辩论法、案例法、演讲法和讲授法等多种授课形式,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教学和学生主动求学的循环模式。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所具备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使得组织的讲座让大学生迅速及时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意义,让高校在校生充分的感受、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制度提供有力保障。要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追求、目标和准则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为此,陆续发布了诸如《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法律和行为准则,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制度的严格规范和监督,能够激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违反这些价值观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戒。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稳固根基,得到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