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嘉善东方红村明亮的教室里,稚嫩的童声激昂地诵读着《七律二首·送瘟神》,白布在孩子们手中浸入靛蓝,晕染出独特的螺旋纹路,这一幕,正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血防精神实践团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缩影。2025年暑期,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血防精神实践团深入浙江嘉善、上海青浦和苏州昆山等地,通过研学历史、创新体验、对话基层,将厚重的血防精神化为可感可知的青春实践,在蓝白交织的匠心与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谱写了一曲传承与担当的青春之歌。
历史寻根:纪念馆里感悟“人民至上”的磅礴伟力
实践团追寻血防足迹的首站,是浙江嘉善血防纪念馆。展馆内,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与锈迹斑斑的防治工具,无声诉说着“条条河浜有钉螺,家家户户有病人”的深重苦难。“不用刀上死,不用绳上死,只要到翁家坟去做女婿,不到三年就要死”的民谣,更是那段血色岁月的真实注脚。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嘉善从“瘟神”肆虐之地到实现全民小康的艰辛历程,党领导人民组织大规模防治、研发药物、构建长效机制的伟大实践,让成员吕俊颖感慨万千:“这是一场关乎健康的战役,更是一曲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赞歌!”
图1:实践团成员在嘉善血防纪念馆聆听讲解
更动人的是亲历者的讲述。当阿姨回忆儿时的血防往事:“政府把我们接到血防大队,衣食住行全包!”她们拍着成员的肩膀叮嘱:“健康是革命本钱,要牢记党的恩情啊!”这些口述历史让文献中冰冷的数字化作有温度的生命叙事,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图2: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
在上海青浦区任屯血防陈列馆,“瘟神危害”展区再现了任屯村作为全国闻名“肚胞村”的凄凉景象——“肚胞病,害人精,任屯村里栽祸根;只见死,不见生,有女不嫁任屯村”。从“万户萧疏鬼唱歌”到彻底送走“瘟神”的巨变,让成员们震撼于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磅礴伟力。“正是先辈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才换来今天的健康中国。这种为民拼搏的精神,就是最生动的爱国教材!”周盛涛同学动情地说。陈列馆记录的历史性跨越,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国家力量与民族团结,深刻体悟“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内涵。
图3: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任屯血防陈列馆
在昆山亭林园春风亭,调研团解锁了血防精神的鲜活注脚。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一次征兵体检中,百分之七十的适龄青年都患有血吸虫病,上级作出了停止征兵的命令。在昆山历任分管领导的前赴后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敬业、城乡百姓的大力配合下,历经7年,昆山才重新恢复征兵。这座承载血防记忆的亭台,墙壁篆刻着防治历史,中央矗立的“为人民造福”石碑由魏文伯亲笔题写——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血防工作时强调:“防治血吸虫病是为人民造福的大事!”领袖的嘱托化作亭台间永恒的精神坐标,更是新时代青年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图4:实践团成员在昆山春风亭合影留念
创新赋能:扎染课堂织就精神传承的蓝白纽带
如何让血防精神浸润童心?团队在嘉善东方红村交出了创新答卷。数字化染整技术专业的金美慧同学将国家级非遗扎染化为教学载体。孩子们捆扎棉线、浸染蓝靛,当白布绽开螺旋纹路时,她轻启引导:“看,这像不像放大后的钉螺?”
图5:实践团成员扎染教学现场
课堂背后是精心设计的精神脉络:吕俊颖同学先用历史照片展现“瘟神”肆虐的悲怆,再领诵《送瘟神》诗词,讲述余江干部带领群众“开新沟填旧沟”的壮举。当孩子们高举蓝白相间的“钉螺”作品,扎染的纹路已不仅是艺术图案,更成为“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精神的可视化符号。“用双手创造历史记忆,胜过千言万语。”吕俊颖道出设计初心。
薪火相传:青春实践筑牢“人民至上”的健康长城
团队实践织就完整的精神图谱:嘉善基层血防工作者那句“看到群众健康生活,才懂这份责任有多重”的剖白;任屯村从“鬼唱歌”到稻浪翻的奇迹蜕变;昆山春风亭“为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无不印证血防精神的核心:爱国,就是守护人民的健康长城。
当春风亭下青年学子抚过“为人民造福”的碑刻,当蓝白扎染在孩童手中绽放,血防精神已在代际间完成传递。苏州经贸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创新活化历史,将“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甘于奉献、誓送瘟神“十六字血防精神熔铸为行动指南。他们将继续深挖精神富矿,用扎染课堂、口述史采集、纪念馆研学等多元形式,让这份在守护与创新中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激励更多人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文字作者:吕俊颖、金美慧 图片作者:周盛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