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校际合作,共享实践成果,激发创新思路,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近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山川育青”矿山生态修复实践团队与西安理工大学赴山阳县某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经验交流学习会。双方围绕实践主题、技术方法、育人模式及社会成效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探索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主题交融:财经思维与理工技术的碰撞火花
交流伊始,两支团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实践背景与核心任务。陕财职院“山川育青”团队队长首先分享了其团队聚焦“矿山生态修复”主题,从财经院校的独特视角出发,如何将生态价值评估、绿色产业经济分析、生态惠民政策宣讲融入实践全过程,致力于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他们详述了在民意调研、产业融合模式设计(如“生态+茶产业”、“生态+旅游”)、长效帮扶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做法与初步成果。
西安理工大学团队则重点介绍了其依托学校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在山阳县开展的诸如水资源调研、地质勘察、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建模等技术服务型实践项目。他们展示了如何运用专业仪器进行精准数据采集、利用三维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为地方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的技术实践。
交流中,双方发现,虽然学科背景迥异——一为财经管理,一为工程技术——但却在山阳县这片土地上实现了实践主题的奇妙交汇。陕财团队关注的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坚实的技术可行性作为支撑,而理工团队的技术方案落地同样离不开科学的经济评估和惠民导向。这种“财经思维”与“理工技术”的碰撞,激发了新的思考:能否将财经学院的产业规划模型与理工大学的工程技术方案更深度地结合?能否共同为山阳县设计出一份既技术过硬又经济可行的综合性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方案?讨论现场思想交锋热烈,融合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方法互鉴:人文关怀与科技赋能的相得益彰
在实践方法层面,两支团队各具特色,互有启发。陕财职院“山川育青”团队详细分享了其“党建引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模式,如何通过临时党支部凝聚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介绍了他们深入群众、“用方言拉近距离、用顺口溜讲解政策”的群众工作方法;展示了通过环保绘本、生态快板、银龄故事会等“软性”科普手段,有效提升村民与儿童的生态意识的情感育人经验。其“民意导航”的工作思路,即一切实践内容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给理工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安理工大学团队则展示了其“技术驱动、数据说话”的硬核风格。他们演示了如何利用无人机进行大面积快速测绘与监测,如何运用传感器网络进行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云端传输,如何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实现了对问题的精准诊断和过程的动态管理。其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化的工程思维,为陕财团队在后期效果评估、长效监测机制构建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双方一致认为,高效的实践既需要理工科严谨的技术赋能,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也需要人文社科深厚的人文关怀,确保项目的接受度和可持续性。“科技是利器,人心是根本”,两种方法论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未来的社会实践可以探索更多交叉融合,例如在技术方案设计中更多融入惠民利民的经济考量,在人文调研和政策宣讲中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和覆盖面。
育人共鸣:实践磨砺与青春担当的共同答卷
尽管专业领域不同,但两支团队在“实践育人”的根本目标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双方都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重要平台,是“行走的思政课”。
陕财团队的同学们谈到,在与村民同坐一条凳、共话一家常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基层的情怀。西安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则表示,将课堂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锤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双方围绕如何建立长效育人机制进行了讨论。陕财团队介绍了其“万人千天”生态育人计划,旨在通过持续性的校地合作,为乡村培养生态接班人。理工团队也分享了其希望建立长期监测点、将山阳作为稳定教学实践基地的构想。双方均表示,此次交流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希望加强联系,探索跨校组队、资源共享、课题共研的可能性,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和实效性的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广袤乡村天地中书写青春答卷。
此次交流学习会气氛热烈、内容充实、富有成效。它不仅为两支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互相学习机会,拓宽了实践思路,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国家发展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双方约定,将保持沟通,积极推动交流成果转化,以期在未来能携手合作,为山阳县乃至更广大地区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具融合性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山川育青”实践队)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