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修复,数据先行。7月18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山川育青”实践团队将前期野外采集的50份矿山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开启长达一天一夜的精准检测攻坚战,旨在用科学数据准确把脉土壤质量,为修复工程提供精准“药方”。
实验室内,50份样本整齐排列。在老师指导下,队员们有序操作仪器,严谨检测PH值、有机质含量及重金属(镉、铅等)浓度等关键指标。昼夜轮转,结果渐明:数据显示,修复已显成效——土壤PH值从强酸性的4.2改善至更宜植物生长的6.5,有机质含量大幅提升2.8倍,土壤肥力显著增强;但挑战仍在——局部区域土壤镉含量仍超标0.4倍,成为制约植被健康生长的关键风险。指导老师随即依据数据手绘“风险-优势”示意图,深入分析:“科学数据既是指引修复方向的导航仪,也是决定技术方案的发令枪。”这份深夜出炉的详细检测报告,为后续精准遴选耐镉植物、科学投放钝化剂(降低镉活性)等技术措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绿色指令”,助力苍龙山生态系统科学焕新。
为构建长效监测机制,7月19日,团队携土壤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仪等智能设备,再赴中村矿山核心区,启动“智能监测助力生态修复”行动。队员们依据前期调研,在10个关键点位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土壤墒情并无线传输至云端;同时在周边村落3个公共区域安装空气质量监测仪,持续追踪PM2.5、二氧化硫等指标变化,量化修复对空气的改善效果。安装过程中,队员细致向当地管护人员讲解设备使用与数据解读,赋能地方长期自主监测。至此,空中航拍、地面传感、云端数据协同发力,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动态监测网络,为生态修复效果的长期评估与适应性管理提供了实时、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标志着管理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