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变迁的亲历者,最有发言权。7月15日,团队走进高坝镇养老院,开展“生态故事进养老院”活动,聆听老人们作为“生态变迁亲历者”的心声,共话矿山修复带来的幸福晚年图景。
在绿荫掩映的葡萄长廊下,队员们悬挂起精心制作的矿山新旧对比展板。展板一侧,是昔日灰黑一片、粉尘弥漫、沟壑纵横的破败矿坑;另一侧,是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满目青翠的青山。强烈的视觉对比,瞬间打开了老人们记忆的闸门。张大爷抚摸着旧照片,感慨万千:“以前家里窗户天天擦,还是一层黑灰,我这老哮喘病总犯,难受得很!现在空气干净多了,窗户几天不擦都亮堂,哮喘也轻省多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队员们还将苜蓿、紫穗槐等常用于矿山修复的植物标本送到老人手中,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它们如何固氮保土、防止滑坡,让生态知识变得可知可感。活动最后,队员们与老人们一同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院落,歌声中饱含着对过往艰辛的感慨,更是对当下美好生活与未来更大变化的由衷赞美与向往。活动制作的短视频当晚在山阳县融媒体平台发布,迅速获得过万浏览量,老人们的掌声与笑容,成为了对实践成果最温暖、最动人的“验收报告”。
理念在于倡导,更在于行动。7月16日,酷暑难当,团队8名队员毅然拿起夹子、垃圾袋,走进板岩镇老社区的背街小巷,开展“弯腰行动”洁净家园活动。队员们分工协作,无惧烈日炙烤与蚊虫叮咬,耐心地弯腰捡拾角落的塑料瓶、烟头,清理草丛中的枯枝败叶,并对收集的混合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夹子与垃圾袋碰撞的声响,仿佛一首独特的“环保进行曲”。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共清理垃圾12袋,让2000多平方米的社区角落焕然一新。
行动本身是最好的宣传。队员们趁机开设“垃圾分类微课堂”,向围观的居民耐心讲解分类标准,特别说明可回收物经过加工,如何变身为矿山复绿所需的营养垫层,将垃圾分类与遥远的矿山生态修复拉近到居民日常生活眼前,让居民直观理解“小事”背后的“大意义”。尽管汗水浸透了印有“山川育青”字样的队服,但那面飘扬的旗帜和在烈日下弯腰劳作的身影,却格外耀眼,悄然将“环保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理念,种进了社区居民的心田。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