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成效,需要科学数据的评估,也离不开鲜活直观的影像记录。7月13日,“山川育青”团队化身专业的“记录者”,分为摄影组与航拍组,奔赴高坝镇矿山复绿现场,用镜头多维度捕捉和见证废弃矿山的沧桑巨变与焕然新生。
摄影组的队员们扛着设备,徒步攀登陡峭的废弃矿坡,冒着烈日,近距离寻找和捕捉生命的顽强瞬间:新栽的灌木根系紧紧抓住贫瘠的岩屑,倔强地向深处延伸;一株株绿植从岩石的缝隙中挣扎而出,绽放出勃勃生机。每一个特写镜头,都在诉说着生命复苏的艰难与伟大。航拍组的队员则熟练操控无人机跃上蓝天,从高空俯瞰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镜头下,大片新绿的植被如同柔软的地毯,覆盖着昔日的矿坑,与周边宁静的村落、蓬勃发展的庭院经济、环绕村庄的绿色林带交织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生动展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整体性改善。
调研中,一位七旬老人主动走上前,指着眼前一片绿油草坡动情地说:“娃娃们,你们看现在多好!以前这里下的‘霜’都是黑的,出门不敢喘气。现在好了,出门就能闻见青草香哩!”老人朴素的话语,是对矿山修复成果最真实、最动人的见证,也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此行意义所在。当日,团队累计拍摄高清照片800余张,录制视频素材60G,并制作了一段15秒的“生态变迁”对比短视频,通过强烈视觉冲击,直观展现了从“黑白”到“绿色”的震撼转变。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成为了讲述矿山重生故事、“最柔软、最真实”的证据。
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助力乡村振兴。7月14日,团队将调研目光投向产业融合,走进高坝镇茶厂,专题探索“矿山修复+生态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一入茶厂,清香扑面。队员们立即投入工作:在阶梯状的茶园里架设滑轨摄像机,镜头巧妙地将沾满晨露、鲜嫩欲滴的茶芽与远处已然披上绿装的矿山山谷收入同一画面,呈现出一幅“茶园吐绿”与“矿山披青”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茶厂技术员向队员们详细讲述了这片茶园的“前世今生”:从最初的矿渣遍地、土壤板结,到采用客土改良、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逐步改善土质,最终实现了从“矿渣地”到“高产茶园”的惊人跨越,成为矿山废墟上重生的绿色标杆。
队员们还运用微距摄影,清晰拍摄到土壤中蚯蚓活动留下的孔洞,直观证明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无人机俯拍之下,整齐的茶垄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宛如大地上书写的一行行“绿色五线谱”。团队计划将这些影像素材精心制作成“矿山修复+绿色产业”的可视化教材,让高校的课堂与山阳的茶香同步飘扬,为更多矿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