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方联动筹备,筑牢代际互助基石
(一)专业赋能:三方协同筑牢服务根基
西安理工大学 “跨龄三角桥,温情同龄圆” 社会实践队联合康乐社区、同德社工服务中心,开展前期志愿者培训与筹备工作。培训聚焦入户服务技巧、沟通规范等内容,社区提供受助老人信息,三方协同为 “一老一小一大学生” 重组家庭模式奠定专业服务基础。
(二)温情破冰:双向互动播撒代际友好种子
同期,针对小朋友们,志愿者通过 “你画我猜”“画扇子” 等儿童暖心活动,提前搭建情感桥梁,为代际互动埋下伏笔针。对老年群体,大学生志愿者们主动登门走访,不仅为老人打扫房间,更坐在老人身边拉家常,耐心记录老人的生活困难与情感需求,用真诚陪伴驱散了老人的孤独。
二、多元活动推进,激活代际互助动能
(一)安全与文化共融,双向赋能成长
安全主题教育:联合派出所开展防诈骗、防溺水教学,志愿者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儿童将知识转化为 “给爷爷奶奶的安全课堂”,构建全龄段防护网。
文化传承实践:“旧物承魂” 活动中,老人以老照片、电轨公交车记忆等物件讲述岁月故事,赵奶奶现场传授剪纸技艺,大学生志愿者解读奋斗精神,让非遗与历史在代际间流动。
(二)创意与记忆交织,艺术架起沟通桥
创意实践创作:以 “爷爷奶奶的青春” 为主题,儿童通过绘画麦田劳动场景、复刻传统剪纸纹样,将老人记忆转化为艺术表达;“故事猜猜看” 游戏中,代际情感在画面解读中升温。
手工传情互动:开展 “艾草锤传意・扇面绘温情” 活动,儿童按老人兴趣定制手作,艾草锤、窗花等成为跨代情感载体,为后续礼物互赠预埋温暖线索。
(三)双向课堂创新,实现智慧反哺循环
老人化身 “人生导师” 分享生活智慧与逆境心态,儿童则以 “安全小讲师” 身份教老人用智能设备、防网络诈骗。这种 “老传经验、少授新知” 的双向互动,打破代际壁垒,形成 “学习 - 实践 - 反哺” 的闭环。
三、成果展演收官,定格代际互助印记
(一)多元展演显温情
儿童通过小品、魔尺表演、创新道具展示等才艺,传递对老人的感恩;志愿者与全体儿童合唱,诉尽相处情谊。互动环节中,儿童用艾草锤为老人捶背,老人为儿童系红领巾,三方共按 “连心手印墙”,完成责任与关爱的代际传递。
(二)双向馈赠续新章
儿童将剪纸窗花、艾草锤赠予老人,老人回赠钥匙链等祝福物件;老幼代表分享 “社区如家”“非遗传承” 等感悟。指导老师李子琦强调,从入户调研到展演,代际从陌生走向信任,“跨龄三角桥” 已成为社区温情常态的起点。
四、模式创新价值,擘画社区共融蓝图
该实践以大学生为桥梁,构建 “一老一小一大学生” 重组家庭模式,突破传统助老爱小活动的单向性,实现:
情感共振:通过艺术创作、故事分享等,让老幼在互动中彼此理解,填补代际情感缺口。
知识互补:老人传授生活智慧,儿童输出科技新知,大学生整合资源,形成全龄段知识共享体系。
社区活化:从单次活动到常态化互助,推动 “老青少共融” 成为社区文化内核,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当夕阳为连心手印墙镀上金光,这场实践已超越暑期活动的范畴 —— 它是代际互助的催化剂,让岁月智慧与青春活力相拥,在社区土壤中培育出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青有担当” 的温暖图景。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