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核心举措,渭南师范学院作为陕西省属师范院校,其美术学优师专项自2021年启动以来,始终以“培养懂地域文化、能扎根基层、善美术教学”的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骨干教师为目标。渭南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其中皮影雕刻、澄城刺绣等非遗项目兼具艺术审美价值与教学转化潜力。将这些地方非遗元素融入美术学优师专项实践,既能破解基层美术教学“内容单一、脱离地域”的困境,又能让优师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文化认同,为未来服务陕西县域中小学美术教育奠定基础。
渭南师范学院“优师计划”美术学专业课程将渭南皮影、华县老腔、富平石刻、澄城刺绣、澄城县尧头窑黑瓷等地方非遗文化元素融入专业实践。积极探索传承渭南地域非遗、提升优师专项学生美术教学能力与服务陕南陕北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路径,提出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开展在地化实践活动、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等策略,实现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扎根陕西基层的优秀美术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地方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渭南师范学院“优师计划”美术学专业实践的意义
(一)传承渭南地域非遗,筑牢文化育人根基
渭南皮影雕刻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线条造型、色彩搭配蕴含浓郁的关中文化特色,但当前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认知度低的问题。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优师专项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让优师学生系统学习皮影雕刻、澄城刺绣等技艺——2024年秋季学期,该专业组织30名优师学生完成“皮影纹样临摹与创新设计”实践任务并举办《民间美术》课程结课作品展,既扩大了非遗传播范围,又让优师学生成为“非遗传承种子”,未来可通过课堂教学将渭南非遗带入陕西基层校园。
另外,美术学院积极对接渭南澄城尧头窑景区,开展课程写生活动和实地考察活动,并且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的与黑瓷对话,与非遗传承人对话,感受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和非遗文化的身后魅力。
2020年10月带领学生参观尧头窑周家作坊
2025年8月带领学生参观尧头窑遗址,走访、参观、学习黑瓷的制作流程
2025年8月带领学生与尧头窑黑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周新平深切交流
(二)提升优师学生专业素养,强化教学能力转化
非遗技艺的学习能有效拓宽优师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创作维度。例如,在素描课程中融入“皮影人物结构解析”,引导学生观察皮影人物的夸张造型与比例关系;在色彩课程中结合“澄城刺绣、合阳面花的配色逻辑”,让学生掌握传统色彩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探索“非遗技艺如何简化适配中小学课堂”,如将皮影雕刻简化为“卡纸皮影制作”,为未来教学积累了可操作的课程素材。
(三)精准对接基层教育需求,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优师专项学生毕业后,主要定向分配至汉中、安康、商洛、榆林等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学。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普遍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美术课程”,而优师学生通过学习渭南非遗,能形成“以地域非遗为纽带的教学思维”——例如,2021级优师毕业生在富平县怀德初级中学实习时,结合当地柿子文化与渭南剪纸技艺,开发《柿子剪纸手工课》,激发了学生们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地方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渭南师范学院“优师计划”美术学专业实践的策略 一、构建“三层三阶”非遗特色课程体系 围绕“认知—技艺—教学”三个层次,分“基础—提升—应用”三个阶段,将渭南非遗全面融入美术学优师专项课程。大一、大二基础阶段在《美术概论》中增设“渭南非遗艺术章节”,在《素描》《色彩》课程中融入皮影造型、刺绣配色练习,开设必修课《民间美术》系统讲解渭南地方非遗皮影、剪纸、刺绣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大二、大三提升阶段开设《乡土教育专题(乡土课堂)》《乡村振兴专题(墙体手绘)》《非遗技艺实操》选修课,由校外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开展实操教学;在《毕业创作》课程中,要求学生以渭南非遗为题材完成1组“教学化创作”(如适合小学生临摹的剪纸纹样)。大三、大四应用阶段在《美术学科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设计》中,设置“非遗课程设计专题”,指导学生开发“1课时非遗美术教案”,并在教育实习中落地试用。
美术学院2022级优师班学生《民间美术》课程皮影作品展示
2024年6月美术学院师生赴富平县曹村开展乡村手绘实践活动
(二)打造“基地+项目+展览”在地化实践模式
建立稳定实践基地: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富平陶艺村博物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澄城尧头窑陶瓷坊、耀州陈炉古镇陶瓷坊、华山皮影产业园等签订合作协议,将其设为“美术学优师专项非遗实践基地”,安排优师学生分批次进驻参观学习。
2020年10月美术学专业学生参观尧头窑非遗工作坊
以“服务基层教学”为目标,组织优师学生组建项目组,开展“非遗教学转化项目”。如2023年成立的“皮影教学转化小组”,将传统皮影雕刻简化为“卡纸剪刻+贴纸装饰”,开发出适合小学3-6年级的皮影课程包;每年5月举办“优师计划美术学专业非遗教学成果展”,展出学生的非遗创作作品、教案设计与实习教学视频,邀请定向就业地教育局代表、基层中小学校长参观,促进成果落地。
美术学院2022级优师班学生《民间美术》课程皮影作品展示
(三)组建“校内+校外+基层”双师型师资团队
校企双驱,数智赋能,提升校内教师非遗素养。每年选派1-2名校内美术教师赴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挂职锻炼,参与非遗研究项目;邀请省内外非遗教育专家、数字教育专家到校开展“非遗教学转化”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校外导师协作机制,与校外非遗传承人签订“长期教学协议”,明确其职责,共同制定《非遗技艺实操》课程大纲、每学期定期参与校内教学、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建立“双师备课会”制度,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定期召开线上会议,衔接理论教学与技艺教学内容。大力引入基层教师参与指导,邀请渭南市区及地县区优秀美术教师担任“实践导师”,指导优师学生如何将非遗课程适配当地中小学学情。
2025年7月"校企双驱,数字赋能"渭南师范学院首批产教融合数字平台项目验收交接仪式举行
2025年4月瑞泉中学美术教师指导美术学专业学生开展教育实习
将渭南地方非遗文化元素融入“优师计划”美术学专业实践,是渭南师范学院立足地域特色、服务陕西基层教育的重要探索。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开展在地化实践、组建双师团队,既能让优师学生在学习中传承渭南非遗,又能提升其“懂文化、会教学、能扎根”的核心能力。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非遗教学评价机制,加强与定向就业地学校的协同,让非遗元素真正成为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教育需求的纽带,为陕西欠发达地区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优秀美术教师。(渭南师范学院 王月海)
(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2025年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艺术人才统战工作研究》(2025TZ1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