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华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副主任
全球计算联盟HPC产发委管委会 主任
在全球计算联盟(GCC) HPC产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HPC 产发委”)的工作推进中,两个核心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为何要坚持国际化,以及如何有效推进国际化。这两个问题不仅关乎HPC 产发委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对中国参与全球计算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具有深远影响。
从全球芯片生态的多元格局来看,当前主要形成三类各具特色的生态体系。第一类是以欧美企业为核心构建的技术生态,例如X86 CPU芯片生态和英伟达主导的GPU生态,这类生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与协作网络;第二类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生态,如龙芯、神威等,完全独立于国外技术体系。然而,如果仅有这两类缺乏有效互联的生态,在全球科技协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可能导致技术资源难以高效流动,不利于全球计算领域的整体协同发展。
在此背景下第三类生态,以ARM芯片为基础推动国际化合作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ARM生态由英国主导,同时吸引了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企业与组织深度参与,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贡献的协作格局。从国际协作角度分析, ARM生态的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方力量的支持——美国凭借X86和英伟达GPU两大体系的技术、生态的成熟布局,对ARM生态的投入意愿有限。而中国在ARM生态中的长期投入,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中国硬件大厂在其生态体系中的庞大布局,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ARM生态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RISC-V生态目前仍处于学术界支持的初级阶段,而力推者欧盟由于各种原因,其主导的科技项目历史成功率较低,如伽利略卫星计划。因此,以ARM芯片为基础推动中国参与全球计算领域合作,必将成为中国连接国际其他国家的重要桥梁。
在推进HPC产发委国际化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聚焦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借鸡生蛋,整合全球开源资源。HPC领域发展多年,积累了众多国外开发的开源软件。若完全依赖自主移植和优化,不仅过程复杂,还可能因版本迭代而重复劳动。HPC产发委应梳理HPC领域的常用软件清单,与重要开源软件的开发团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产发委名义提供资金支持,吸引他们为国产ARM生态贡献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既节省研发成本,又能加速生态成熟。
第二,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国际上存在众多ARM超算组织,HPC产发委应积极在这些组织中发声,派遣我方人员参与他们的活动,同时也邀请对方成员加入我们的组织。通过人员的双向流动,实现信息同步和战略协同,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判。这种深度互动将为未来国产ARM出海提前布局并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制定。在ARM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HPC产发委应主动参与,争取话语权,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工业标准。这不仅为国产ARM芯片未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技术基础,也能提升中国在全球计算领域的影响力。
个人介绍
林新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CCF杰出会员,长期负责“交我算”校级计算平台。博士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指导老师为松岗聪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他是全球计算联盟GCC高性能计算产发委(HPC DG)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上海高专委)主任、CCF高专委员常委。担任国际期刊FGCS及国内期刊《计算机科学》编委,多次受邀审稿CCF A/B类期刊与会议。曾担任IEEE Cluster 2024 (CCF-B)联合大会主席,是IEEE Cluster以及亚洲超算大会SCA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委员。承担并参与2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论文30多篇,包括CELL正刊(共同一作)、Cancer Cell(共同通讯),获IEEE/ACM CCGrid24最佳论文奖(唯一通讯)。作为副主编编写“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图书一套,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第2)。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