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兴农先锋-生涯人物访谈第八分队来到四川绵阳涪城区采访虫害防治专员李建国。
“这段时间雨水多,稻纵卷叶螟容易爆发,每天得扎在田里查看虫卵密度,晚一步就可能影响收成。”8月20日清晨,在四川绵阳涪城区的水稻田里,虫害防治专员李建国背着测报工具箱,弯腰拨开稻穗,仔细查看叶片上的虫情痕迹,裤脚早已沾满泥土。
今年52岁的李建国,从事虫害防治工作已有18年,是当地农户口中的“田医生”。从最初靠肉眼识别虫害,到如今用上智能测报灯、虫情监测APP,他见证了防治技术的迭代,也始终坚守在“虫口夺粮”的第一线。
“以前判断虫害全凭经验,比如看到稻叶卷起来,就知道是卷叶螟来了,但往往发现时已经有损失了。”李建国边说边打开工具箱,里面整齐摆放着放大镜、测报记录本和生物农药样品,“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智能测报灯能自动诱捕害虫,通过APP就能看到害虫种类和数量,我们能提前3到5天预判虫害发生趋势,防治更精准。”
除了田间巡查和技术指导,李建国还要定期给农户开展培训。“很多农户以前觉得‘打药越狠,防虫越稳’,其实不对,滥用农药会破坏生态,还会让害虫产生抗药性。”在最近一次培训中,他通过图片对比、实物展示,教农户识别常见虫害,普及绿色防治知识,“现在越来越多农户愿意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比如挂诱虫板、释放赤眼蜂,既环保又有效。”
入夏以来,涪城区出现多次降雨,高温高湿天气导致水稻、玉米等作物虫害风险上升。李建国和同事们每天清晨5点多就出发,走遍辖区12个村的田间地头,日均巡查路程超过20公里,晚上还要整理监测数据,制定次日防治方案。“累是肯定的,但看到农户的庄稼没受虫害影响,收成有保障,就觉得值了。”李建国笑着说,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据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通过精准虫害防治,累计减少作物损失约300吨,绿色防治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5%。像李建国这样的虫害防治专员,全区共有28名,他们扎根田间,用专业和坚守,为粮食安全筑起“防护墙”。
“接下来我们还要引进更先进的虫情监测无人机,扩大监测范围,让防治工作更高效。”谈及未来,李建国眼神坚定,“只要能守护好这片田,让农户有好收成,我就会一直干下去。”(黄关宇)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