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七夕,巴马的老百姓总会赶往长绿山神仙泉取“七夕水”,盼这淳厚矿泉能护佑家人年寿绵长。而围绕这泓矿泉水形成的七夕祭水节,作为当地独有的祭水民俗,如今已正式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枚在百年岁月里沉淀的文化印记,裹着巴马人与水相依的生存智慧。从前,它是晨雾中村民陶罐里晃荡的希冀,是泉边代代相传的祈愿;如今,它穿透长绿山的薄雾,成了受认可的文化瑰宝,也为 “世界长寿之乡” 的传奇,再添了一抹浸着泉水的厚重底色。
在巴马人的生命记忆里,数百名远方游客怀揣好奇,跟着当地村民踏上带露的蜿蜒山道。途中,老瑶胞才英指着前方摇曳的火把轻叹:“这规矩传了上百年咯 —— 寅时的水最得灵气,得赶在日头爬上山坡前接回去。” 彼时长绿山山腰,数百面黄色祭祀幡旗在微风中舒展,激昂的铜鼓声从群山环抱的主会场传来,沉稳的鼓点像山根下泉眼的心跳,缓缓拉开祭典大幕。
当祝文诵读声裹着山风散开,在场的人都敛了声息。社会各界代表、消费者、媒体记者跟着 “候鸟人”(常年在巴马养生的外地访客)一同立在泉边,看族中老人领着孩童躬身肃拜 —— 先对着汩汩涌泉行三鞠躬礼,再用陶碗舀起第一捧水敬奉天地,最后才将 “七夕福瓶” 凑近泉眼接水。有游客举着手机录制,镜头里水珠顺着瓶壁滑落,映着幡旗的影子悠悠晃动,仿佛把千年光阴都收进了瓶中。
这场景里藏着巴马人最本真的信仰。老人们总说这水是 “天赐甘露”,“喝了能少遭病痛、添福寿”,早年村里谁家孩子闹肚痛,取些七夕水泡草药;过冬前存上一缸七夕水,开春时煮茶喝,都是寻常事。可十几年前,这一脉祭水文化险些断了传承。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寅时的山道上再难见火把连成的长队,泉边的祭拜台落了层轻灰,只剩才英这样的老人还守着 ——“怕忘了祭词咋念,怕泉眼觉得没人疼惜了”。
转机在 2011 年悄然降临。巴马丽琅见这民俗快没了根,拉着当地人便忙活起来:挨家挨户拜访老人,记录渐被遗忘的祭词;重新梳理流程,让 “铜鼓助威” 的雄浑、“山歌对唱” 的悠扬再回长绿山。此后每年七夕,巴马丽琅都会搭起会场,邀各方人士共赴祭水之约。
这边护着民俗,那边还得守好泉眼。长绿山神仙泉的水本就金贵 —— 巴马的高地磁地质结构把矿泉水 “养” 得格外特别:pH 值呈弱碱性,正合人体内环境;偏硅酸含量达 40 毫克 / 升;水分子团仅 66Hz,咕噜噜喝下去没多久就被吸收了。2012 年,巴马丽琅天然矿泉水以优质水源和独特的水质特性以及严格的生产标准,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为守护这泓清泉,巴马丽琅划定取水口周边的生态保护区,全力维护水源地生态平衡,让清泉长流不息。
在巴马丽琅与各方的齐心守护下,祭水节再度焕发生机。有参与活动的老太太笑着感慨:“以前只知道水好喝,现在懂了背后的故事,喝着心里更踏实。”
从曾经寅时山道上稀落的火把,到如今祭水节幡旗招展的盛景;从少数老人坚守的泉眼,到非遗名录里的民俗瑰宝,这泓泉水的故事,藏着巴马人对山水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往后每到七夕,长绿山的铜鼓定会更响亮,泉眼旁的陶瓶定会更多 —— 这水滋养着身体,温润着心灵,还会载着百年文化故事,往更远的地方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