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拥有广袤的农田,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产区。这片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然而,长期以来,关于雷州本土农业发展的系统记录较为缺乏。
《雷州农耕史略》作者林祥兴,是一位生于雷州、长于雷州的老农。他凭借半生务农实践和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雷州农业的千年发展脉络。作为一位长期扎根基层的农技工作者,林祥兴以亲历者的视角,结合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历史考据,完成了这部书。
根植沃土:从实践到研究
林祥兴1952年出生于雷州南渡河中游松竹河口的农村。童年起,他便跟随父亲参与插秧、施肥、割稻等农事活动。1973年,他进入湛江地区农业学校农作专业学习,系统掌握了农业技术知识。毕业后,他先后在县农科所、公社农技站工作,足迹遍布雷州乡村。
“当时下乡调研,常住在老乡家里,与他们交谈,听他们讲述祖辈耕作的故事。”林祥兴回忆道。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研究农业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笔耕不辍:填补农史空白
2002年离岗退养后,林祥兴决定将毕生观察与研究付诸文字。他谈到写作初衷时说:“雷州是农业大市,但地方史志中缺乏系统记录本土农业发展的书籍。这促使我动笔。”
写作过程充满挑战。林祥兴白天在档案馆查阅古籍,夜晚整理口述史料。他发现雷州农业史跨越多个重要阶段:从新石器时代的石质农具,到宋元时期的水利工程;从明代引进番薯种植,到改革开放后的产业调整。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
“最困难的是考证细节。”林祥兴举例,书中关于宋代雷州引入双季稻技术的具体时间线模糊。为此,他查阅宋代《太平寰宇记》并对照地方族谱,最终确定了移民潮与农技传播的关系。他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依靠证据。”
梳理脉络:呈现雷州农耕特色
《雷州农耕史略》分四大篇章梳理了雷州农业千年发展,其中三大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水利建设:从抗旱排涝到良田开发雷州半岛旱涝频繁。书中重点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水利工程:知雷州军事何庾主持修筑特侣塘,开渠引水灌溉东西洋田;继任者戴之邵扩建“何公渠”,改良盐碱地;元代乌古孙泽推行屯田治水,成效显著,留下“澙卤为田兮,孙父之教”的民谣。这些工程为“雷州粮仓”奠定了基础。
地名考据:古越语中的农耕印记书中指出,“那毛村”“潭板村”“迈炭村”等地名,实为古越语“新田”“村前塘”“黑树”的音译。林祥兴认为,这些地名是研究早期农耕活动的线索。例如,“那澳”意为海湾田,表明古人在沿海滩涂尝试种植水稻。
物种引进与灾荒应对:番薯的推广书中记载了明末吴川人林怀兰从越南引种番薯的史实。林祥兴在研究中发现,番薯因耐旱易种,在灾荒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雷州人将其与大米混煮成“番薯糜”,这种食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保障了民生,也融入了当地饮食文化。
关注当下:对乡村振兴的思考
面对当前农村“空心化”和“谁来种地”的问题,林祥兴表示:“书中记录的宋元移民垦荒历史,对今天的年轻人或有启发。”他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新一代农业从业者,既要传承精耕细作的经验,也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适应市场需求。
采访结束时,林祥兴指着书中一张传统农具“踏犁”的照片说:“这种农具现在可能没人用了。”他随即表示:“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这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这位与土地相伴一生的老人,对农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结语
《雷州农耕史略》是一部系统梳理雷州农业发展的地方史著作。林祥兴通过多年努力,将零散的农耕史料整理成册,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正如他所言:“农业是根基。守护好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